人民需要老戏骨

2017年第11期 | 总第492期

如果有人试图在美剧、英剧、日剧等各种剧同台竞技的背景下列举中国电视剧的可观之处,国剧似乎在大多数方面都相形见绌。只有国产老戏骨,因为接地气的精湛表演,毫无疑问绝不会输阵。

老戏骨的表演是撑得起电视剧的骨架,是你舍不得拖动进度条的关键处,也是弹幕雪片般飞来的小高潮,让人击节叫好、欲罢不能。所谓大戏,绝少不了老戏骨的加持。唐国强、陈宝国、李幼斌、焦晃、倪大红、李雪健、冯远征、惠英红、李立群、何冰……这个名单还可以加长,他们是专业人士,兢兢业业表演数十年,既是上一代观众记忆中的熟面孔,也变成了90后津津乐道的鬼畜和表情包。

哪里有老戏骨的加入,哪里就有戏。

老戏骨为什么出彩?

在创下国产剧十年最高收视纪录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老戏骨演技大爆发,妥妥地刷了一波存在感。导演李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邀请这么多老戏骨参演,就是希望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他们的台词背得一字不差,现场飙戏尤为好看,有时候拍着拍着现场就响起一片掌声”。

老戏骨的演技为什么会集中在这样一部“反腐剧”中出彩?那是因为他们惟妙惟肖地演活了生活中最有演技的人群的演技——官场上的两面派。只有老戏骨的演技,才能够“神还原”现实中这些复杂人物的真真假假和虚虚实实。

侯勇塑造的贪污两亿多元的“小官大贪”,在52集中只出场了两集,但那演技绝了,成了整部戏前期的核心话题。从抵抗到躲闪再到崩溃,侯勇演活了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而这一教科书式的表演,灌注了他多年对表演的实践和理解。

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侯勇说:“我们以往的影视剧创作或者文学创作都会有正反派之分,这也是很多影视剧创作的一个路数,也有一些创作者会正反打,就是说看着不像坏人的演个坏人,但这都是表面功夫。我觉得应该去琢磨怎么进入人物内心,用一个角色来打动观众,让观众记得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影视剧创作,是编剧的一度创作、演员的二度创作,演员在荧屏上一直跟观众博弈。你让他相信你做的你就赢了,你做不到就失败了。”

观看电视剧在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而是一种认知经验,是建立在观众对自己的生活的感知之上的。比如说,爱偶像剧的,是对自己人生的玛丽苏想象;爱武打片的,是对内心暴力倾向的某种释放。而戏骨之所以受追捧,则是因为他们带你入戏很深,准确又细致地表达了真实世界的复杂人性。

在前不久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商学院计划”的演讲中,冯远征说:“演员怎么样去演一个角色,最重要的来自生活积累,同时还来自想象……作为一个演员最重要的习惯就是观察生活。”每次接到角色,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记忆”“寻找信息”。

小鲜肉如何变成老戏骨?

“颜值”与第一印象有关,却与才华和饭碗没有必然联系。就算是最当红的小鲜肉,也要注意人设,也不能仗着颜好就任性妄为,否则粉丝也会转路、转黑。

“颜值”是演艺界的一个起点,翻看老戏骨年轻时的照片,很多人“颜值”也在线。时间毫不留情地剥夺了“颜值”,但也会送赠额外的礼物—演技,那背后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表现。

老戏骨懂得如何把他所理解的生活哲学演绎给你看。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出于策略、善意或恐惧的考虑而遮遮掩掩的东西,老戏骨都捕捉到了,并通过他所饰演的角色表达出来。演技背后,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生活积累,而老戏骨通过他的演技总结出来,组织给你看,让你对这个复杂世界的了解又多一层。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戏骨的工作是有营养的,是具有人生教益的。不管他的角色是使你恨,还是使你爱,最厉害的是他能使你信以为真。温文儒雅的冯远征,通过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饰演家暴男安嘉和,成了很多人的童年阴影。甚至有人问他的妻子:他打你吗?这部戏是2001年拍的,但直到今天,人们提到家暴男还是首先就想到冯远征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这就是老戏骨的能力和魔力。

今天的老戏骨,受到了小鲜肉般的追捧;今天的小鲜肉,也有成为老戏骨的潜质。从小鲜肉到老戏骨,基本上是从“星”修炼到“人”的过程,最后修成正果,修得接地气、有人味儿。

一个演员的职业生涯经常是从小鲜肉起步的,一开始他是明星,是偶像,也就是说,是“星”,是“像”,是闪闪发光但不接地气的存在。而通过一部戏接着一部戏的演出,通过他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阅读,也许还遭受了一些人生挫折,他最后变成了一个演员,变成了一个艺人,也就是说,变成真正的“人”了。

从“星”到“人”,这个转变并不轻松。胡歌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形容自己从偶像派向实力派转型的过程是“用尽八年力气,从偶像的泥沼里爬出来”。《仙剑奇侠传》里潇洒的李逍遥,是他驾轻就熟的风格,也是讨人喜欢的角色,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那样的人。为赖声川演一年话剧《如梦之梦》,乃至演《琅琊榜》《伪装者》,这些经历帮他回到了人间,也使他最终想通了:演戏并不是为了讨谁喜欢,而是为了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当胡歌做到这一点,他就在通往戏骨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人民需要老戏骨。

鲜肉养眼,这符合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但光有肉没有骨头,也是不行的。

小鲜肉带来愉悦和心动的感觉,而老戏骨的表演则像生活的真相和泼头的冷水,对观众来说,有时被他们“虐”也是一种享受。

在快速上行的中国社会里,整个社会语境都在讨好年轻人,对他们格外器重、格外宽容。IP最火的那几年,很多老戏骨一度没工开,侯勇就曾三年没有拍戏,颜丙燕也停工一整年。冯远征在演讲中也讲了一件事:

“前两年有个演员没戏拍,说现在都请小鲜肉。我问他:你的钱够养活自己两三年吗?他说够。我说:那就停两三年吧,三年以后你就又该忙了。现在这帮人在横店忙得不亦乐乎,一天接仨戏,因为回归正常了。”

人民需要老戏骨。

老戏骨的存在,是整个社会相对成熟的明证。并非年轻的就一定是好的,老戏骨的流行提供了另一种价值判断—对匠人精神和专业能力的认同和尊崇。如果凡是老的就被当成累赘和负担,显然简单而粗暴。

老戏骨的“老”,不是指七老八十,而是指一种心态、一种沉淀、一种坚持,是长久地做一件事的愿望和能力。说一个人是老戏骨,指的是他专业的活儿干得漂亮,做事不浮于表面。而成为老戏骨没有捷径可走,你只能一边演,一边思考,把思考和生活的全部心得放到戏里。

和所有行业一样,演艺界也是优胜劣汰。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几乎不可能长得越来越漂亮,但绝对可以演得越来越漂亮。成为老戏骨,看似高难度,实际上可能是小鲜肉唯一的出路。

阅读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