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早期传位是权贵推举制,皇太极、顺治都是贵族议会推选为继任领袖的。到了康熙朝,受汉文化影响曾尝试采用太子制,即先行选定继承人。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玄烨参照“嫡长制”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个孩子虽然年轻,做派却如街上碰瓷老头,就是扶不起来。几次废立后康熙彻底失望,转而扶立雍正。
人所共知,民间小三儿上位为正室,其过程委肉虎蹊,其搏杀血雨腥风,皇家小四儿自然百而倍之。四阿哥不希望自己的遭遇重演,于雍正元年(1723)提出了新的立储制度,即著名的正大光明暗箱操作的“秘储藏匣”。是年八月十七日雍正下诏:“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从此,臣工乾清宫奏事时,就有了叠罗汉气质—头上三尺有皇上,皇上头上三尺有儿子,而匾额因身怀太子,也有了皇太后的气质。御前会议洋溢着家的温暖。
根据中国历史档案馆收存的实物,李鹏年先生在《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一文中描述了这个藏着帝国未来命运的盒子:文件用御书黄纸,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继任太子之名,两层黄纸包封,包封写立档日期和皇帝签名,放置于黄纸裱面、白纸裱里的硬纸板夹中。外裹黄纸,用朱笔写满文“万年”二字,再签名—与其说是御书,不如说是千层饼。藏此千层饼的匣很讲究:楠木制成,长32公分,宽16.7公分,厚8.7公分,合页、锁匙均为铜质,饰蝙蝠翔云图,锁孔上还装着一个桃型锁盖。匣内有黄绫衬裱,匣外用黄呢缝套,三边合口处共缝有九个铜钮和扣袢,三面启口处则贴有封条。封条再签名,写着五个大字:剧透死全家。
秘密立储的好处不言而喻。枪打出头鸟,公开立储必然引发皇子间的勾心斗角,而秘储将这些有损帝国基业的内斗、内耗最小化。同时,又产生激励效应,秘储意味着理论上每个皇子都有机会问鼎。在开奖前,候选人的表现必然是温文尔雅、道貌岸然、励精图强、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象正面。
至于为什么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雍正说得很明白:“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既有安全考虑,也有象征皇子地位的意味。当然,更高之处是房梁,不过“梁上太子”意头不佳,有窃国嫌疑。笔者曾设想过,觊觎皇位的皇子有无可能以“梁上君子”手段篡改文件或者将其掉包?结论是不可能。《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一文说,立储文件是双档,一份放置于匾额后,另一份如核弹密码箱,由最高领导人随身携带。皇帝百年之后两份文件互证核对无误,方可确定继承人。单纯调包只会惹祸上身。而更改文件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因为“至少要串通乾清宫管事太监(提供现场)、交泰殿管事太监(提供印玺)、领侍卫内大臣(解除内禁)、军机处领班大臣(执笔文件)。有这个实力的皇子完全没必要改诏书,直接废了上皇即可”。即便文件是孤本,皇权的威慑力也足以令掉包想法望而却步。以笔者为例,全家人都知道笔者爸的钱藏在马桶水箱里,但没一个人敢动。
民间传说的安保手段更加有趣:为防调包,皇帝下班前会在办公桌周围撒一把稻穗,第二天检验是否有变动。结果,十几年来每晚撒下一堆种子,早上收获一部片子,岁月静好,岁岁平安。
雍正这个创新设计令人称道,却没有发展成定制。自雍正之后继任了乾、嘉、道、咸、同、光、宣七个帝王,事实上只有雍正暴毙、乾隆继位时用过一次。按《朝鲜李朝实录》所记,乾隆是康熙指定的隔代继承人,不过是走个过场。秘储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应付突发事件,但嘉庆是乾隆在世时禅让,光明正大登上皇位;道光继位时“正大光明”匾后没找到储匣,以副本为据登基;咸丰面谕继位;同治是独生子,无需经此程序。再其后的同、光、宣三帝都没有生下儿子,病危时大臣问:“皇上,皇位传给谁?”“传……传……传太医。”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