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路觉得,张凯丽很“幸运”。她赶上了两个时代的“爆款”,一是上世纪90年代的《渴望》,还有就是《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人民》)。
《人民》在国内热播时,饰演吴惠芬的张凯丽人在日本。那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参演的这部电视剧有多火,直到她在日本街头突然被人喊“吴老师”,对方不仅要求拍照合影,还让她请吃螃蟹。她找到了当年《渴望》播出时的那种感觉,只是这一次,热情粉丝对她的称呼是“吴老师”,不是“慧芳”。
当初决定参演《人民》,张凯丽只是想给老朋友李路帮个忙,“客串一角”,她自己或许都没想到会沉浸在戏里一发不可收拾。她在《人民》中首次尝试“高干夫人”兼“大学教授”的高级知识女性“吴惠芬”,她的“凯丽式微笑”赢得了观众的集体好评。这样的人设与其以往塑造的都市“家常”型人物形象大相径庭。在《人民》中,吴惠芬和高育良书记的婚姻名存实亡。在她和高育良就高小凤问题引发争吵的那场戏里,短短三分多钟,吴惠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处神经都在诠释着内心的愤怒。吴老师与高书记的这场对手戏,让人感受到戏骨间的“演技对抗”,这一段表演也被网友奉为经典镜头,称为“炸裂式的三分钟”。
张凯丽现在谈起吴老师这个人物,心中还有隐隐的痛。“她太刺激我了。很多人问我这个角色这么难,到底是怎么演的?我认为,把握这个尺度是最难的。当我把情感丰富到100%,然后露出10%,就够了。我把她想得像大海一样广阔、一样深,而表演时只露出一个小水滴,让它一层层激荡出涟漪。如果有10分就演10分,显得太过于直白,不适合诠释吴老师这个‘高知型’隐忍女性。”
1990年,张凯丽参演中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饰演贤妻良母刘慧芳。此后多年,她饰演的女性跨越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回首从前,张凯丽认为,自己演得好的角色除了刘慧芳,还有《中国家庭》里的秋莎。后者是一个集霸道、强势、慈母于一身,爱恨善恶都极度分明的女性。如今,“吴老师”是她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这个角色特别难演,那段时间我都不敢出剧组,怕自己出戏。”
“吴老师”究竟难在哪里?张凯丽认为,这个人物内心情感非常饱满,但她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必须隐忍。“中国俗话说,人活着就活一张脸。中国人太愿意管闲事、爱议论,当事人也特别在意这些议论。吴老师这类高级知识分子,比其他普通妇女更多了一层‘离不掉’的原因,就是‘面子’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高官妻子,脸面比什么都重要。吴惠芬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人问我,吴老师那种笑中有泪、笑里藏刀的微笑是怎么做到的。我回答说:‘当你想哭的时候,你的笑容能一样吗?’按照表面那套去演是行不通的,不能像祥林嫂那样天天唠唠叨叨,所有悲愤都巴不得跟所有人讲。吴老师这个角色必须反着演,心里愤怒,表面微笑。”
别人一个眼神是真诚的、善意的还是痛苦的,内心敏感的她都能分辨出、感受到。
演了十几年的戏,张凯丽几乎饰演过各类性格迥异的人物角色,她对中国家庭中女性的心态尤其熟悉。在她看来,中国传统女性对于家庭和婚姻的容忍度是难以想象的。“我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位女性受到家暴,精神和肉体的暴力,忍了几十年,伤痕累累,但就是不离婚。这新闻我看着心疼,非常难受。很多女性都说‘为了孩子,再忍几年,等孩子成年后再离婚’。但是在忍的过程中她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很多这样的女性,都是因为精神和人格上不独立。”
在张凯丽看来,有些离婚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不想走进婚姻,就是因为看到父母的关系而对婚姻感到失望。比如剧中吴老师和高书记的女儿芳芳,非常优秀,但不愿步入婚姻。“有时候父母貌似对孩子好而忍着不离婚,其实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但是离婚,对孩子而言也是伤害。为什么中国女性永远处于两难境地?等了一辈子,等到老了,婚也没有离成,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搭进了家庭,我觉得特别凄惨。”
如今时代变了,和刘慧芳生活的90年代不同,中国女性的地位渐渐在改善。“中国人现在也不怕离婚。离婚原来要单位批准,现在已经简化。离不离婚主要看自己内心,有时候离不了,在于实际利益的牵扯。总体来说,目前中国人的婚姻观开放多了,有时感觉比西方还要随意。这其实也很矛盾。”
之所以能够揣摩并精准拿捏不同女性角色的复杂心理,张凯丽认为也许要归因于她有一颗敏感的心。她经常在报纸上读到一些关于婚姻情感的新闻报道,对别人的不幸与痛苦感同身受,有时还会难过到流泪。“别人一个眼神是真诚的、善意的还是痛苦的,我的内心都能感受到。这种能力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情感太丰富也会让自己很累。”
直到现在张凯丽还会遇到一些《渴望》的粉丝,他们看到她就激动得忍不住落泪。张凯丽也和他们抱在一起痛哭,互相能把对方肩膀的衣服哭湿。
“演员也好,别的职业也好,你做了这份活儿,就必须对得起它。”
“一个演员自己如果没有情感,就当不了好演员。不管演什么角色,好的演员一定是心里有爱的人,一定会在自己的角色中带出本身的气质。”在张凯丽看来,优秀的演员必须具备真情实感,无论是对角色还是做人,都来不得半点虚伪。作为一个演员,她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表演时投入“真情实感”。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时她曾说,相信二十年后,她还敢回看今天的自己。一路走来她所获得的一切,得益于自己的真诚。“我始终没有假过。”
除了真诚,张凯丽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还必须用心。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每次拿到剧本,她都会先判断这个剧本,创作者是否写得足够认真,而自己又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把人物性格发挥出来。张凯丽感到现在拍电视剧和90年代有太多不同:“现在常常剧本还没有成熟就已经开拍,拍摄的时间也特别短,以前《渴望》拍了十个月,现在很多室内剧只要三四个月就能完成,但有一个规律,只有认真做,才能出好作品。快餐式打造,出不来好东西。”
在如今“小鲜肉”当道的影视圈,《人民》这样一出“戏骨”云集的电视剧,让很多人领略了老戏骨们的专业演技。在“育良书记”张志坚看来,小鲜肉和青年演员是不一样的意思,小鲜肉带有贬义。这点张凯丽也认同,不过她借用了吴老师的那句话—“存在即合理。”“年轻是最大的资本,趁着颜值在线,多接戏多挣钱,这是社会现象,不能都怪小鲜肉。关键是,演戏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过张凯丽认为,她合作过的青年演员都非常好,比如张翰、钟汉良、蒋劲夫、华晨宇,“他们都很谦逊,也很敬业”。
《渴望》最火的时候,一家东北老家的演出公司曾找到张凯丽,希望她回东三省演出,一场给她三千块钱。张凯丽回到家乡,父母告诫她,跟家乡人要钱可不行,一分钱都不准拿。于是,她就高高兴兴免费演了一圈。当年,还有一些大老板是《渴望》迷、慧芳迷,捧着钱请她去演戏。“我也知道那个钱很多、很好,但我真的不能拿。我会想,我演完了怎么办?别人会说,凯丽就为了钱演一些烂片。”
在张凯丽看来,他们那一代演员最爱较真,要脸面。“如果戏拍出来,观众说演得不好,那就是既对不起自己又对不起观众。一个场工哪怕赚不了多少钱,只要他敬业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就特别敬重他。演员也好,别的职业也好,你做了这份活儿,就必须对得起它。这是我认为最基本的底线。”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