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自己不是一个麻瓜。”
知乎用户Carrie的这一说法,“哈迷”自然心领神会。如果你读《哈利·波特》系列时已经超过11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0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由此解锁了一个魔法世界——好吧,这会暴露年龄的),会遗憾自己怎么没遇上霍格沃茨这么有趣的学校;如果当时你还不到11岁,那你肯定会暗暗希望,总有一天,自己会像哈利·波特一样,收到来自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
和我们麻瓜一样,哈利·波特11岁之前完全不了解那个世界。1991年7月,在他11岁生日来临前的某一天,他收到了人生第一封信,用厚重的羊皮纸做的信封上写着:“萨里郡,小惠金路,女贞路4号,楼梯下的碗柜,哈利·波特先生 收。”他用颤抖的手把信封翻转过来,“只见上边有一块蜡封、一个盾牌纹章,大写‘H’字母的周围圈着一头狮子、一只鹰、一只獾和一条蛇” 。
只要你是资深哈迷,不管第几次读到这一段,你都会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类似的感觉,学者严锋在《好书》一文中写到过。他已经不记得读过多少次E.B.怀特的《夏洛的网》,可是,每次当他读到,小猪威伯焦虑于被杀掉,万念俱灰之时,夏洛在黑暗中用坚定的声音对威伯说“你不会死的”,都会忍不住头皮发麻、热泪盈眶。就好比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对于哈迷来说,那就是哈利·波特的命定一刻,从那一刻起,糟心的现实世界退场,激动人心的魔法世界登场——嗯,通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这个转换口。
“麻瓜”(Muggle)是J.K.罗琳的创造,以此界定没有魔法能力的人,尤其是像哈利·波特的姨夫德思礼先生那类人——“他从来没有幻想过什么,因为他根本不赞同幻想”。在知乎上有一个一看就是哈迷问的问题:不会魔法的人,英国人叫“麻瓜”,美国人叫“麻鸡”,那中国人叫他们什么?有建议叫“辣鸡”的,也有建议叫“弱鸡”“瓜皮”的,知乎用户“水木人”的回答则有理有据,深得“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真谛:“根据文献,巫师在先秦被称作‘炼气士’,后又被称作‘修仙者’。对应的,不通炼气法门的人,被唤作‘普罗大众’,简称‘普众’。在各王朝的灭法运动中,炼气士们和其他国家的魔法师一样,逐渐隐匿起来。而‘普众’这个称谓,也以讹传讹,变成了今天我们仍在使用的一个说法:普通群众。”
于是,那些一直等不来霍格沃茨来信的“普通群众”决定做点什么。他们或者开始写各种解读文章和论文,比如豆瓣作者“小柯基柴斯卡”所写的题为“‘哈利·波特’中的傲慢与偏见”的系列文章,议题包括“论小矮星彼得背叛詹姆·波特的必然”“食死徒S的献身”“拉文克劳的尴尬”等;或者尽情YY自己在霍格沃茨的经历,比如在知乎网上获得26982个赞的“陈子茉”的回答:“信的确是猫头鹰送来的。不过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时候我忙着学奥数考中学,去上补习班了。我当时一听不用学奥数了,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下子就答应了来霍格沃兹。”“猫头鹰在国内实在太少见了,在城市一出现就会上新闻。去年还有一只被捉住在微博上@了博物君……所以近几年霍格沃兹也在联络中国的魔法部分处,打算培养戴胜送信件。”“从霍格沃兹毕业后我没有留在魔法界,而是回到麻瓜世界继续读书。我从来没有在其他麻瓜面前表现过自己的能力。只有在家懒得起身拿东西,或者打扫卫生时才会小小用一下魔法。特别是躺在床上看书时,让书悬浮着自己翻页,非常爽。只不过有时候突然有动静,瞬间解除魔法,书会砸在脸上……”
那真是一个有爱又有趣的世界。在那里,一无所有的小可怜哈利·波特有了朋友(罗恩和赫敏)、有了师长(谁不想要邓布利多这样的校长呢),找到了家的温暖,还找到了自己。在三人组里,起初最不受哈迷待见的,应该是样样拔尖的赫敏,因为她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好孩子”,显得太假(潜台词是,我都已经决定要看一本离经叛道的书了,就不想再看到这种全优生角色);相比之下,迷糊、二、最怕蜘蛛的罗恩就可爱多了,而且他的脆弱和胆怯(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都显得那么真实。
真实的人性,这就是我们在J.K.罗琳虚构的魔法世界里看到的东西,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深深的共鸣。而保有人性,是哈利·波特战胜史上最邪恶魔法师伏地魔的关键。在书中,J.K.罗琳借邓布利多之口说出了这一真理:“关于爱、忠诚和单纯,伏地魔一无所知。一无所知。其实它们都具有一种比他更加强大的力量,一种超越任何魔法的力量,但他始终没有领会这个事实。”
关于哈利·波特的冒险经历,曾经有一个被哈迷唾弃的险恶猜测:哈利·波特是个精神病人,他以往的所有奇幻经历都是他胡思乱想出来的,而他脑门上的闪电疤痕其实是外科手术留下来的。对此,可以参见J.K.罗琳在推特上的官方回答:“致那些抱怨自己从未接到霍格沃茨通知书的人:你们收到了那封录取信,也去了霍格沃茨。我们共同度过了那段岁月。这当然是发生在你脑子里的事,但为什么那就意味着不是真的呢?”
当然,你一定知道,J.K.罗琳最后那句话来自《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倒数第二章,哈利·波特见到了永生的邓布利多,他问校长:“这是真事吗?还是发生在我脑子里的事?”邓布利多就回答了那句话。
没错,整个魔法世界是虚构的,但其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比如霍格沃茨四大学院代表四种不同价值观)和细节都是真实的,那种从现实世界转换到平行世界的设定,也是很多作家惯用的手段。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