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7个美国成年人就有1个独居;瑞典、挪威、芬兰、丹麦,45%住户为独居者;日本约30%住户为独居者;中国、印度、巴西是独居人口比例增长最快的国家。“今天,年轻的单身主义者将独居视为特立独行与成功的标志,社会不再将独居视为人生失败的象征,他们将独居当作一种在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上的投资。”
有预言称,中国的光棍危机可能会在2020年全面爆发,届时,20岁至29岁的光棍会比同龄女子多出近千万,一群光棍就已超过澳洲人口。
“你为什么选择单身?”“因为我有能力这么做。”
光棍帮人人垂涎奶茶妹妹,却又能奈“Boss刘”何?
有学者担心,性别失衡导致的单身可能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譬如早婚、买婚、代际争夺、婚外情、非婚生育及性病、性犯罪、拐卖妇女等。
性别失衡导致的单身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细说起来,单身有五种类型:时尚型单身(某些年龄段/某些职业);短缺型单身(缺物质或缘分);自足型单身(收入稳定,爱好多多);投机型单身(享受多性,挑剔对象);回避型单身(回避爱情与婚姻伤害)。
在你身边,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男人找不到合适的女人,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女人找不到合适的男人,有一部分是主动“剩”,有一部分是被动“剩”,总之,他们都被贴上了“剩男剩女”的标签。
“你为什么选择单身,独自生活?”
“因为我有能力这么做。”
“自由和新财富”正在打破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认为,长久以来,在中国,选择不婚独居被认为是犯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一个人生活。
在《单身社会》的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看来,经济不过是形成单身浪潮的诸多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世界性的文化变迁,即个人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人觉得“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单身能够让你从家庭及伴侣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你可以将所有精力集中于自身,进行自我探索,寻求个人自由和价值实现。
《经济学人》杂志称,中国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这比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单身家庭总数加起来还要多。中国单身家庭数相当于全国总家庭数的14%,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
中国30岁以下的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好,就越有可能选择独居。中国富裕地区的非丧偶独居者更多:北京有1/5的家庭仅一个人住。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平均结婚年龄正在上升,离婚率也在增加,导致更多的人一个人生活。
对很多人来说,独居只是结婚、再婚、家人团聚之前的一段过渡期。但对更多的人来说,独居却可能是他们一生的状态。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剩女”通常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象征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和就业机会的改善。
婚姻不再是人们唯一和必然的选择,单身正成为一种新的人生状态和生活方式,单身族,被脸谱化、中伤和忽视,但他们正尝试幸福地过一个人的自由生活。
“人单身不单,身单性不单”。
与以往三次单身潮相比,第四次单身浪潮的特点是主动“奔单”者明显增多,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在《都市单身女性的生存状态考察》中指出,愿意选择单身的都市女性比男性更多,她们认为,结婚是一件可以等待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
“剩女是个伪命题,剩男才是个真问题”。按照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剩女”是有选择地主动剩下,而很多“剩男”是被迫剩下。
手机、Wi-Fi、死党、闺蜜、电视、洗衣机、冰箱、情人和炮友是大龄“剩女”的最佳生活伴侣。“剩女”的生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空虚寂寞冷”,也没有朋友圈展示的那么充实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徐静蕾们将要面临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中国禁止单身女性冷冻卵子,这意味着单身没有生育权。
零点调查在《中国姑娘的怕与爱》调查中发现,99.13%的女性接受婚前性行为,六成女性有点担心自己成为“剩女”,但并没有危机感,七成以上的女性并不惧怕被逼婚。和外界认知有较大偏差的是,中国姑娘并不怕孤独,被调查者中有58.43%的人偶尔需要孤独,不怕孤独的占21.95%;怕孤独的仅占19.63%。
坚持独身主义的年轻女白领通常是女汉子、房奴、车奴,作为天生的购物狂,她们的钱包总是被马云牢牢掌握着。她们的生活理念是“有欲望,敢追求,能得到,做自己的女神”。
单身并非loser,网易同城曾在“光棍节”推出一份《单身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43%的单身人士有自己的房产,拥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和理财观,他们之所以选择单身,是因为渴望高质量的婚姻。
奢侈品研究咨询机构Epsilon和Luxury Institute的一份报告也表明,购买奢侈品的常客不是比弗利山庄的主妇,而是亚洲和中东的男性土豪,他们在25岁到44岁之间,一般单身,无子。
2015年七夕,珍爱网发布的《单身新贵调查报告》称,中国单身贵族多为80后,从收入看,北京单贵最能赚钱,尤以金融业收入最高。二线城市中,成都单贵最能存钱,“存款50万以上”的单贵,成都位列第一,重庆排名第二,南京第三。情感方面,五成单贵为等真爱而单身,志玲姐姐是他们的最爱。出人意料的是,近七成单贵女遭遇被出轨时会考虑原谅。
有研究警告,长期单身会折寿十年,在电影院轮番轰炸单身者的爱情片《露水红颜》、《单身男女2》、《求爱大作战》、《找个高富帅》等也告诉你要趁早结束单身。他们哪里知道,许多单身男女很享受单身的自由状态,而且近九成单身其实并不缺乏性生活。关于他们,有一种说法是“人单身不单,身单性不单”。有的是比喜欢多一点、距爱情差一截的同居型,有的是周末情人型,有的是“搭伙吃饭”型,有的是网络社交型。
“也许你依然希望找到一位伴侣,但你对现在单身的生活感到满足。”
“一个人”不单单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经济现象。
《非诚勿扰》靠24名大龄剩女站台,就成了中国最火爆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和观察中国社会择偶观和价值观的窗口。
“双十一”明明是一个悲伤的光棍节,马云活生生把它弄成了热闹的网络购物狂欢节,今年居然还要和芒果台联手办一台“剁手党春晚”,晚会总导演居然是操办过“春晚”的冯小刚。
单身贵族是“四高”人群: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高压力。在属于他们的消费清单里,人们很容易嗅出“单身经济”的种种特征,并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一一找到对应的谱系图:高收入与经济独立,使得他们的消费呈现享受型和投资型的二元结构——单身公寓,小排量汽车,奢侈品、服装、饰品及用品,高档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各类健身俱乐部、美容院贵宾卡等成为其消费清单中的主要内容。
高学历、高素质兼具高压力——MBA进修课程,出国培训、旅游,阅读时尚杂志、文化读物,欣赏DVD及黑胶唱片,参加时尚派对、聚会等社交娱乐活动成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由于过度透支精力,他们也面临英年早逝的风险,因此,商业保险中的保障型险种(身故、疾病、意外)和理财型险种(教育、养老)成为单身贵族的一道护身符。
欧睿国际在2008年发布《单身生活:分子(单身和单人家庭)如何影响了消费习惯》的报告,这份关于全球性的单身和独居人士的新兴市场指南指出,独居人群的兴起推动了公寓(而不是住宅)、小巧的家具家电(当你独自烹饪时,无须尺寸过大的冰箱、洗碗机或咖啡机)、单座汽车和摩托车的需求急速增长,还有各种个人服务的发展,例如,全球范围内“即食烹饪”市场自2002年以来同比增长近40%,拥有超过73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在瑞典,一家名为GOOH!的公司,在个人生活领域获得了国际领先地位,先后开发出“家庭代餐”概念,提供“与快餐同样价格和同等便利的餐厅品质的新鲜菜肴,既可现场加热也可外带回家”。
在日本,快熟食物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越了其他所有产品,由单身女性简单、健康而营养的需求所驱动的,诸如脱水咸粥之类的产品正在快速发展。
纵观整个发达世界,单身者都被证实为重度移动媒体使用者,以及咖啡馆、酒吧和餐馆的常客。他们也许并未表现出自我放纵的迹象,因为他们同时也更常在健身房里锻炼。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精明的商人致力于生产和开发迎合单身人士的新产品。代表之一就是瑞典的约翰·华尔柏克设计出的一款“单身戒指”(Singelringen),这枚绿松石与纯银打造的戒指成为了单身人士公开自身身份的标志,单身戒公司网站上这样写道:
“戴上你的单身戒,就等于向周遭宣布你认为单身是可被接受的,也许你依然希望找到一位伴侣,但你对现在单身的生活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