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者不再需要将自己局限在几栋特定的建筑、酒吧、邻里社区或者特定的城市中。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性取向或某种需求抱团在一起,自此成为亚文化圈子。正如纽约格林威治村,拥有城市公众生活蓬勃发展时会产生的景象:密集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陌生的人们彼此相遇,街道化作舞台,全新的公共区域由此建立。一个人可以同时过着高度社交化的生活,而又保留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群现代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女权主义者就一起构思设计了这种集体住宅,专门为单身女性提供私人空间的新式住宅建筑,同时也为她们提供各种服务,诸如烹饪、清扫和照顾孩子等。由建筑师斯文·马克路易斯设计的“集体楼”,在1935年向单身女性和单身母亲敞开了大门。该建筑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昆舍尔门区,里面有一间餐厅、一个公用厨房、一间洗衣房以及一个托儿所。“集体楼”获得了超越想象的巨大成功,这栋楼的57个住宅单位一直供不应求。
在荷兰,建筑师 Nathalie de Vries 在阿姆斯特丹港口上建立了新形态的住宅社区“Silodam”。这是一个规划供应157个住宅单位,给予低收入、独居老人、独居青年或艺术家的廉价水上社区。设计师让整个社区像拼凑的积木,以垂直或平行的公共空间作为连接,让独居生活多一份邻居联结的互动。
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大量开发小户型住宅建筑,让大多数新加坡青年可以在进入职场的前几年就能轻松买得起自己的第一个住宅,特别是对于独居或单身者,还有“单身者购屋公积金”优惠贷款方案。
各种各样的场所正在不断增加,从健身房、咖啡馆、酒吧、住宅区,到各种各样的服务,如清洁、代烹饪、外送等,都是为了满足单身者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他们居住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单身公寓里,又同时居住在这些虚拟的“城市部落”中。社会学家将现代社区称为“责任有限的社区”,人们建立联系却不期望这种关系会长久的地方——“在那里,你的邻居不过只是门上的一个数字罢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