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概念是老婆、孩子、热炕头、N世同堂。单身者是没有“家庭”的人,是等待被“家庭”召唤的人。
社会体制永远不鼓励单身,就像同性婚姻不被提倡,这是政治正确。只是,很多时候单身者的平等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对于想走仕途的年轻人来说,先成家后立业几乎是必须的妥协,任何职务的升迁都把“家庭的幸福稳定”列入软性考核标准。和已为人母的同龄女性相比,单身女性缺少均等的就业机会。她们未来有可能的婚姻、生育被看作高昂的人力成本。开具“单身证明”是很多单身者经历过的麻烦事,操作起来,比搞到一张“已婚证明”还要烦琐。
科学观点常常被拿来证明“单身有害”。心理学家说,单身、独居容易加重孤僻性格,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重要诱因。社会学家说,单身者比例高的社会有更多犯罪和暴力,而独居会制造更多的生活垃圾,不利于环境保护。医学研究常常被拿来证明“单身不利于健康”。他们说单身男性比已婚男性的心脏发病率增加58%—66%,单身女性比已婚女性高出60%—65%;单身男女比结过婚的人平均少活7—18年;长期单身的人老年后易获老年痴呆。每每有明星死于女性高发癌症,媒体就要重复一次——未婚女性的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发病率远远高于已婚女性。至于那些单身对健康有益的研究,几乎从未被媒体和站出来说话的科学家提起。
职场上,“活该你单身”常常成为被迫加班、收拾烂摊子、分担更多琐事的理由。同事家孩子生病,单身如你要帮忙加班。同事有家要照顾,出差理应你去。同事和老公闹离婚,未完的项目转手交给你。同事老公生病,你来干活;同事婆婆住院,你来干活;同事孩子有课外活动,你来干活……你帮忙是应该的,拒绝就是不通情达理。
日常社交里,“单身公害”总被提防。和已婚异性关系不错,就是勾引别人的老公,和上司走得近,就是企图“潜规则”上位,已婚男帮助女性就是绅士,单身狗的热情常被视作图谋不轨。
独居男女的生活成本问题从未被重视。一居室的房子性价比奇低,一人份的外卖怎么叫都不划算。出门吃饭,服务员用诧异的语气问你“就一位”?好位置,你永远轮不上,拼桌就次次有你。超市、餐厅不喜欢“半价”,更愿意“买一赠一”。要了赠品是资源浪费,不要又太不划算,说好的“一人食”呢?
单身者一不留神就陷入尴尬。高端大气的晚宴要你“携眷出席”。动手术要家属签字,大病临头医生总是充满人文关怀地试图请来你的伴侣或家属。医疗险、旅游险、家庭险、儿童险花样繁多,针对单身人士的保险乏善可陈。眼下,终身不婚的老人们住进养老院,还要麻烦兄弟姐妹、亲戚帮忙签字画押,未来,哪里还有所谓的近亲?
单身的处境是相似的,而单身的理由各有各的不同。有人把单身作为生活方式,有人选择晚婚晚育,有人尚未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有人还在等待永远不会回头的人。理由可以有千万种,要面对的社会舆论却一致的可怕。
相亲节目的“剩女”准入门槛已经开放到“90后”,打开电视,一水的婆媳剧、逼婚剧。单身狗的婚姻,他们自己不急,架不住父母急,父母不急还有亲戚急,亲戚不急,隔壁家的阿姨大妈也会急。阿姨大妈也不急?没关系,还有大年三十的婚恋网站广告替你急。
今年春节期间,无数单身狗被某婚恋网站那则“因为爱,不等待”的电视广告搅和得没过好。和家人短暂相聚的年轻人最怕哪壶不开提哪壶,虚弱的外婆张嘴就是“你结婚了吗”,一刀扎中要害,广告每出一次,家庭内部关于“催婚”的讨论就热烈一次。
“催婚”成了单身人士的梦魇。他们无法向热心的亲戚朋友解释单身的理由,“享受单身是种病”的论断早就在各大网站流传。如果,对于那些原本就想结婚的单身人士来说,“催婚”尚可理解,且终有一天会终结。那对于主动选择单身的人来说,“我愿意单身”的杀伤力和“出柜”不相上下,对相关人等造成的伤害难以估计。
在中国,你永远理解不了父母“催婚”的执着。他们能跑到另一个城市,砸掉儿子的店铺,逼他“不结婚就别开店”。他们能张扬自己的“死讯”,以死相逼骗个儿媳。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天下父母代子相亲。父母的组织力和煽动力在“催婚”中激发出无限潜能,他们筹划大型家庭会议,对你轮番轰炸;他们构建广阔的交际网,为你物色相亲对象;他们结成联盟,建立革命友谊。而你的婚姻,就是他们要攻陷的那座城池。
不身处其中,你永远不理解单身者如何费尽心思甚至不惜自毁前程应对父母的“催婚”。互联网上,各种“春节催婚应对手段”满天飞。有人买了二十块的戒指戴在无名指,虚构男/女朋友编好人物小传。有人租女友,有人租男友。租不来的,竟企图绑一个回家。因懦弱而不敢面对的,宁愿孤独一人迎接新年的钟声,也不愿在团圆饭的餐桌上聊起结婚的话题。更懦弱的被逼得抑郁症,甚至自杀。
单身者所面对的舆论压力、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已经越发凸显,近两亿人的单身群体已经声势浩大。社会意识总要滞后于社会现状,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单身是个问题——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单身又不该是个问题——谁都有选择单身的权利。接受它,就是最大的善意。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