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凶猛,动物温柔

2016年第11期 | 总第468期

“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这句话出自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之口。至少有三个中国名人引用过这句话,并表示赞同:

一个是李敖,他用这句话来标榜自己的愤世嫉俗;

一个是黄永玉,他不仅在画作上题上这句话,还刻成印章(据说“文革”时黄永玉被批斗的罪名之一就是养狗);

一个是王朔,在写于2015年的《我的新年祝词》中,他表示:“这是罗兰夫人一辈子说得最有水平的话,出自18世纪的话同样适用于今天。”

另外,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借“金毛狮王”谢逊之口,说出了类似的话:“我生平最崇仰、最敬爱的一个人欺辱了我,害得我家破人亡,父母妻儿,一夕之间尽数死去。因此我断指立誓,姓谢的有生之日,决不再相信任何一个人。”“我相信禽兽,不相信人。”

拥有一只宠物(哪怕是虚拟的),让自己的生命更丰满。

在现实中以及网络上日益壮大的“萌宠党”也会赞同这句话,不过他们可能会稍微改一下说法: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动物。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宠物猫的数量居世界第二,有5810万只(第一位的美国为8060万只);宠物狗的数量达到2740万只,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5530万)和巴西(3570万)。截至2014年,我国有近7%的家庭在养狗,养猫家庭的比例则为2%。

这还不包括网络上的众多“云养宠物者”。所谓“云养”,就是喜爱动物,但条件所限养不了,只好在网络上“认养”自己心仪的对象。从理论上说,你可以云养一切东西,包括昵称“滚滚”或“胖达君”的大熊猫、哈利·波特迷都想要的猫头鹰、短腿柯基犬以及其他犬种、仓鼠、兔子,甚至土豆(不过好像还没人给土豆君开直播频道),但“云养”这个概念,是因猫而起的——网络猫奴的数量相当庞大!Pinterest网站上,就有“上帝创造猫咪,是为了让它填充社交网络”的说法。

PingWest品玩网的一篇报道总结了“云养猫”的三种形式:一、本人在外地打拼,猫留在老家,只好让家人发来猫咪的照片、视频,或者定期跟猫咪视频聊天。二、开启众包模式,精神领养网络红猫。网红猫虽然不属于自己,但“我拥有跟猫咪那段在脑海中激烈碰撞的经历”,会以取关来威胁不定期更新猫咪照片的博主。三、精神养猫,完全虚拟,我的猫由我制造,也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云养猫”。

品玩网记者还采访了用第三种形式“云养(虚拟)猫”的“薄污”。薄污表示,自己虚拟的这只猫叫Araki,设定是“生性含蓄内敛,会一直躲着人”,它不爱出风头,不会是网红。“每次看到有趣的东西,就拼凑到它的身上,让它的生命更丰满一些,给它续命”——其实,薄污说的是自己吧,拥有一只宠物(哪怕是虚拟的),让自己的生命更丰满。

成年人喜欢长着大眼睛的萌系女孩;而长着娃娃脸的动物如大熊猫和考拉,也特别受人欢迎。

日本社会学者四方田犬彦在《论可爱》一书中列举了一些被视为“可爱”的东西:小东西;让人莫名觉得怀念的东西;不守护它似乎它就很容易受到伤害,脆弱而虚幻的东西;只要看一眼就让人内心充满了天真情感的东西;不可思议的东西;尽管随处可见,却隐藏着某种神秘感的东西。“一旦施了‘可爱’这种魔法,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都会迅速充溢着亲切感,向我们展示充满善意的表情。”

四方田犬彦分析了人们用“可爱”机制区分内部世界(精神)和外部世界(现实)的动因:世界这么乱,人们无力改变现实,只好规避现实,缩到个人的小世界里。这种规避,只有借助坚信能够将内部和外部分割开的二维对立装置才能实现。一旦从外部闯入不可预期的入侵者,内部就会受到污染,遭遇重大危机。“可爱”这个观念的作用,就是回避危机,保持洁净,充满安定感,保障内部的神圣不可侵犯。在受到保护、充满安定感的内心里,所有的事物都变得让人亲近、无须防备、心情愉悦。

而规避现实的最好工具,就是各种萌物。“从现实原则的桎梏中获得解放的人们,向这些萌物倾注了无限的感情,痴迷于这没有时间性的幸福感中。”(见《论可爱》)

正如四方田犬彦所说,小小的、能激起保护欲、让人内心充满了天真情感的东西,就是萌物。这也符合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仑兹1949年提出的一个假说:幼小动物的种种体貌特征,会引发成年动物的护幼行为。果壳网主笔瘦驼曾撰文介绍:这些所谓“幼稚特征”,包括大脑袋、大眼睛、短鼻子等。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米老鼠的“演化史”。

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在其科普文集《熊猫的拇指》中提及,从诞生之日起,米老鼠的形象就逐渐向“幼稚”方向演化:头越来越大,眼睛越来越大,鼻子也越来越短。迪士尼卡通中那些蠢笨邪恶的角色则相反,像普鲁托和古菲,还有跟米老鼠争夺明妮的坏老鼠莫迪默,都长着一张大长脸。

在社会生物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幼态延续”(Neoteny),指一个物种把幼年的甚至胎儿期的特征保留到幼年以后甚至成年期。科学家们发现,此现象是跨民族、跨文化的,甚至跨越了物种。因为这一偏好,所以成年人喜欢长着大眼睛的萌系女孩;而长着娃娃脸的动物如大熊猫和考拉,也特别受人欢迎(以至于英国科学家成立了“丑陋动物保护协会”,呼吁保护那些不那么可爱的动物)。

宠物是受此偏好影响最大的。比如宠物犬,在长期的驯养过程中,它们的狼祖先的幼儿特征——大脑袋、圆滚滚的身子、耷拉的耳朵,以及好玩耍、亲人的特性被保留下来,而丧失了成熟体的凶猛、嗜杀的特性。甚至它们的汪汪叫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成年狼只会嚎叫不会吠叫。

你是猫派,还是犬派?

村上春树曾说:“工作完毕后,半夜把猫抱在膝头,一边一口一口喝着啤酒一边写第一本小说时的事,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村上朝日堂是如何锻造的》,赖明珠译本)

那本小说,就是《且听风吟》。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是著名的猫党,在他的个人生活和作品中,猫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日本学者、评论家铃村和成在《村上春树·猫》一书中写道:“在村上小说中,‘我’是猫的同类,是猫的分身;猫也是‘我’的同类,是‘我’的分身。”他认为,村上春树小说的世界,是一个猫化的世界:“这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井然有序一文不值;没有逻辑才是有效通行证。”

铃村和成用“猫派”“犬派”给日本现代作家分类:村上春树是百分百的猫派;写有《我是猫》的夏目漱石也是猫派;太宰治应该是猫派,村上龙也应该是,不过都不太好确定。森鸥外是犬派;至于芥川龙之介,很难说得清他是猫派还是犬派,非要分个究竟的话,应该更偏向犬派。

而最极致的猫派,绝对是谷崎润一郎。他一生搬过三十多次家,但无论搬到哪儿,身边总有猫。晚年的他因健康问题不能跟猫直接接触,于是把毕生最爱的波斯猫中的一只做成了标本,放在自己能看见的地方。而且,他还写过中篇小说《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讲的是一个男人爱猫胜于爱妻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小猫正从空箱子里面探出脖子,‘喵’地叫了一声。庄造不禁讶异:畜类竟也拥有这般柔情似水的眼神!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不过躲在壁橱阴影中那扑闪扑闪的眼睛,已经不是原先那爱捣乱的小猫的眼睛。那一瞬间,他看到的是一双说不出多妩媚、多性感、多忧愁的成熟雌性的眼睛。”

在日本之外,著名的文艺界猫派还有:T.S.艾略特、埃德加·爱伦·坡、海明威、赫尔曼·黑塞、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威廉·巴勒斯、杜鲁门·卡波特、塞缪尔·约翰逊、马克·吐温、雷蒙德·钱德勒、西尔维娅·普拉斯、斯蒂芬·金、多丽丝·莱辛、亨利·马蒂斯、萨尔瓦多·达利、丰子恺、钱钟书、杨绛、季羡林,等等。

犬派则有拜伦、司各特(这两位都曾为自己的爱犬树立墓碑、吟诗撰文)、库尔特·冯内古特、E.L.多克特罗、唐娜·塔特、威廉·福克纳、弗吉尼亚·伍尔夫、伊迪丝·华顿、约翰·斯坦贝克、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艾米莉·勃朗特、E.B.怀特,等等。

无论猫派还是狗派,他们都深深认为,和自家猫或狗的关系,“使我免于成为一个极端且泛滥的无知之徒”(威廉·巴勒斯语)。和它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治愈的、安宁的,参见村上春树在《村上朝日堂,嗨嗬!》里这段话:“两只猫沉沉地睡着。看到猫熟睡的身姿,我也得以安下心来。我深信在猫安心睡觉的时候,不会发生特别恶劣的事情。”

动物们活得简单、快乐,在生活方式上,我们这些所谓“高级动物”,得拜它们为师。

在《不向困境低头:向动物学习的70个理由》一书中,台湾作家燕尾蕨讲了一个老鹰再生的故事:鹰的平均年龄可达70岁。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取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尖,几乎碰到胸膛,导致无法进食;翅膀也变得又厚又重,使飞翔十分吃力。这时鹰必须决定:等死,或者涅槃般地更新。鹰这段更新期长达150天,它得飞到山顶筑巢,做几件事:用喙撞击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等待新的长出来;接着用新喙把爪子一根一根拔出来,新爪子长出来后,再用它一根一根地把羽毛拔掉。五个月以后,羽毛长齐,鹰便能再次飞翔,开始下一个三十年的生命之旅。

这个故事,尤其是对于进入中年倦怠期的人来说,特别有启发意义。要么死,要么“涅槃”,但很多人欠缺的,是鹰那种壮士断腕的决绝。

身兼编剧、配音演员的乔安娜·珊迪斯马克则把自己的猫翠西视为心灵导师。她写有《你的猫:向喵喵学习的十件事》一书,记录自己从猫身上学到的生活课题:

随时检验你心灵的角落;

找寻独立与依赖之间的平衡;

一定要有玩乐的时间,即使再忙也一样;

清楚地表达你的想法;

一夜好眠及放松的能力是减压良方;

随时睁大眼睛留意新的机会;

勇敢抓住你的目标;

给予你最亲近的人大量的爱与关注;

摆脱混乱的状态;

享受小事所带来的乐趣,生活在喜悦之中。

是的,动物从不浪费食物,也不为无谓的事情烦恼,更不会失眠、焦虑、暴饮暴食、爆买、恋物……它们活得简单、快乐,在生活方式上,我们这些所谓“高级动物”,得拜它们为师。

“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这句话出自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送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之口。至少有三个中国名人引用过这句话,并表示赞同:

一个是李敖,他用这句话来标榜自己的愤世嫉俗;

一个是黄永玉,他不仅在画作上题上这句话,还刻成印章(据说“文革”时黄永玉被批斗的罪名之一就是养狗);

一个是王朔,在写于2015年的《我的新年祝词》中,他表示:“这是罗兰夫人一辈子说得最有水平的话,出自18世纪的话同样适用于今天。”

另外,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借“金毛狮王”谢逊之口,说出了类似的话:“我生平最崇仰、最敬爱的一个人欺辱了我,害得我家破人亡,父母妻儿,一夕之间尽数死去。因此我断指立誓,姓谢的有生之日,决不再相信任何一个人。”“我相信禽兽,不相信人。”

拥有一只宠物(哪怕是虚拟的),让自己的生命更丰满。

在现实中以及网络上日益壮大的“萌宠党”也会赞同这句话,不过他们可能会稍微改一下说法: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动物。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宠物猫的数量居世界第二,有5810万只(第一位的美国为8060万只);宠物狗的数量达到2740万只,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5530万)和巴西(3570万)。截至2014年,我国有近7%的家庭在养狗,养猫家庭的比例则为2%。

这还不包括网络上的众多“云养宠物者”。所谓“云养”,就是喜爱动物,但条件所限养不了,只好在网络上“认养”自己心仪的对象。从理论上说,你可以云养一切东西,包括昵称“滚滚”或“胖达君”的大熊猫、哈利·波特迷都想要的猫头鹰、短腿柯基犬以及其他犬种、仓鼠、兔子,甚至土豆(不过好像还没人给土豆君开直播频道),但“云养”这个概念,是因猫而起的——网络猫奴的数量相当庞大!Pinterest网站上,就有“上帝创造猫咪,是为了让它填充社交网络”的说法。

PingWest品玩网的一篇报道总结了“云养猫”的三种形式:一、本人在外地打拼,猫留在老家,只好让家人发来猫咪的照片、视频,或者定期跟猫咪视频聊天。二、开启众包模式,精神领养网络红猫。网红猫虽然不属于自己,但“我拥有跟猫咪那段在脑海中激烈碰撞的经历”,会以取关来威胁不定期更新猫咪照片的博主。三、精神养猫,完全虚拟,我的猫由我制造,也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云养猫”。

品玩网记者还采访了用第三种形式“云养(虚拟)猫”的“薄污”。薄污表示,自己虚拟的这只猫叫Araki,设定是“生性含蓄内敛,会一直躲着人”,它不爱出风头,不会是网红。“每次看到有趣的东西,就拼凑到它的身上,让它的生命更丰满一些,给它续命”——其实,薄污说的是自己吧,拥有一只宠物(哪怕是虚拟的),让自己的生命更丰满。

成年人喜欢长着大眼睛的萌系女孩;而长着娃娃脸的动物如大熊猫和考拉,也特别受人欢迎。

日本社会学者四方田犬彦在《论可爱》一书中列举了一些被视为“可爱”的东西:小东西;让人莫名觉得怀念的东西;不守护它似乎它就很容易受到伤害,脆弱而虚幻的东西;只要看一眼就让人内心充满了天真情感的东西;不可思议的东西;尽管随处可见,却隐藏着某种神秘感的东西。“一旦施了‘可爱’这种魔法,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都会迅速充溢着亲切感,向我们展示充满善意的表情。”

四方田犬彦分析了人们用“可爱”机制区分内部世界(精神)和外部世界(现实)的动因:世界这么乱,人们无力改变现实,只好规避现实,缩到个人的小世界里。这种规避,只有借助坚信能够将内部和外部分割开的二维对立装置才能实现。一旦从外部闯入不可预期的入侵者,内部就会受到污染,遭遇重大危机。“可爱”这个观念的作用,就是回避危机,保持洁净,充满安定感,保障内部的神圣不可侵犯。在受到保护、充满安定感的内心里,所有的事物都变得让人亲近、无须防备、心情愉悦。

而规避现实的最好工具,就是各种萌物。“从现实原则的桎梏中获得解放的人们,向这些萌物倾注了无限的感情,痴迷于这没有时间性的幸福感中。”(见《论可爱》)

正如四方田犬彦所说,小小的、能激起保护欲、让人内心充满了天真情感的东西,就是萌物。这也符合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仑兹1949年提出的一个假说:幼小动物的种种体貌特征,会引发成年动物的护幼行为。果壳网主笔瘦驼曾撰文介绍:这些所谓“幼稚特征”,包括大脑袋、大眼睛、短鼻子等。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米老鼠的“演化史”。

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在其科普文集《熊猫的拇指》中提及,从诞生之日起,米老鼠的形象就逐渐向“幼稚”方向演化:头越来越大,眼睛越来越大,鼻子也越来越短。迪士尼卡通中那些蠢笨邪恶的角色则相反,像普鲁托和古菲,还有跟米老鼠争夺明妮的坏老鼠莫迪默,都长着一张大长脸。

在社会生物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幼态延续”(Neoteny),指一个物种把幼年的甚至胎儿期的特征保留到幼年以后甚至成年期。科学家们发现,此现象是跨民族、跨文化的,甚至跨越了物种。因为这一偏好,所以成年人喜欢长着大眼睛的萌系女孩;而长着娃娃脸的动物如大熊猫和考拉,也特别受人欢迎(以至于英国科学家成立了“丑陋动物保护协会”,呼吁保护那些不那么可爱的动物)。

宠物是受此偏好影响最大的。比如宠物犬,在长期的驯养过程中,它们的狼祖先的幼儿特征——大脑袋、圆滚滚的身子、耷拉的耳朵,以及好玩耍、亲人的特性被保留下来,而丧失了成熟体的凶猛、嗜杀的特性。甚至它们的汪汪叫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成年狼只会嚎叫不会吠叫。

你是猫派,还是犬派?

村上春树曾说:“工作完毕后,半夜把猫抱在膝头,一边一口一口喝着啤酒一边写第一本小说时的事,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村上朝日堂是如何锻造的》,赖明珠译本)

那本小说,就是《且听风吟》。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是著名的猫党,在他的个人生活和作品中,猫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日本学者、评论家铃村和成在《村上春树·猫》一书中写道:“在村上小说中,‘我’是猫的同类,是猫的分身;猫也是‘我’的同类,是‘我’的分身。”他认为,村上春树小说的世界,是一个猫化的世界:“这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井然有序一文不值;没有逻辑才是有效通行证。”

铃村和成用“猫派”“犬派”给日本现代作家分类:村上春树是百分百的猫派;写有《我是猫》的夏目漱石也是猫派;太宰治应该是猫派,村上龙也应该是,不过都不太好确定。森鸥外是犬派;至于芥川龙之介,很难说得清他是猫派还是犬派,非要分个究竟的话,应该更偏向犬派。

而最极致的猫派,绝对是谷崎润一郎。他一生搬过三十多次家,但无论搬到哪儿,身边总有猫。晚年的他因健康问题不能跟猫直接接触,于是把毕生最爱的波斯猫中的一只做成了标本,放在自己能看见的地方。而且,他还写过中篇小说《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讲的是一个男人爱猫胜于爱妻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小猫正从空箱子里面探出脖子,‘喵’地叫了一声。庄造不禁讶异:畜类竟也拥有这般柔情似水的眼神!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不过躲在壁橱阴影中那扑闪扑闪的眼睛,已经不是原先那爱捣乱的小猫的眼睛。那一瞬间,他看到的是一双说不出多妩媚、多性感、多忧愁的成熟雌性的眼睛。”

在日本之外,著名的文艺界猫派还有:T.S.艾略特、埃德加·爱伦·坡、海明威、赫尔曼·黑塞、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威廉·巴勒斯、杜鲁门·卡波特、塞缪尔·约翰逊、马克·吐温、雷蒙德·钱德勒、西尔维娅·普拉斯、斯蒂芬·金、多丽丝·莱辛、亨利·马蒂斯、萨尔瓦多·达利、丰子恺、钱钟书、杨绛、季羡林,等等。

犬派则有拜伦、司各特(这两位都曾为自己的爱犬树立墓碑、吟诗撰文)、库尔特·冯内古特、E.L.多克特罗、唐娜·塔特、威廉·福克纳、弗吉尼亚·伍尔夫、伊迪丝·华顿、约翰·斯坦贝克、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艾米莉·勃朗特、E.B.怀特,等等。

无论猫派还是狗派,他们都深深认为,和自家猫或狗的关系,“使我免于成为一个极端且泛滥的无知之徒”(威廉·巴勒斯语)。和它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治愈的、安宁的,参见村上春树在《村上朝日堂,嗨嗬!》里这段话:“两只猫沉沉地睡着。看到猫熟睡的身姿,我也得以安下心来。我深信在猫安心睡觉的时候,不会发生特别恶劣的事情。”

动物们活得简单、快乐,在生活方式上,我们这些所谓“高级动物”,得拜它们为师。

在《不向困境低头:向动物学习的70个理由》一书中,台湾作家燕尾蕨讲了一个老鹰再生的故事:鹰的平均年龄可达70岁。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取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尖,几乎碰到胸膛,导致无法进食;翅膀也变得又厚又重,使飞翔十分吃力。这时鹰必须决定:等死,或者涅槃般地更新。鹰这段更新期长达150天,它得飞到山顶筑巢,做几件事:用喙撞击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等待新的长出来;接着用新喙把爪子一根一根拔出来,新爪子长出来后,再用它一根一根地把羽毛拔掉。五个月以后,羽毛长齐,鹰便能再次飞翔,开始下一个三十年的生命之旅。

这个故事,尤其是对于进入中年倦怠期的人来说,特别有启发意义。要么死,要么“涅槃”,但很多人欠缺的,是鹰那种壮士断腕的决绝。

身兼编剧、配音演员的乔安娜·珊迪斯马克则把自己的猫翠西视为心灵导师。她写有《你的猫:向喵喵学习的十件事》一书,记录自己从猫身上学到的生活课题:

随时检验你心灵的角落;

找寻独立与依赖之间的平衡;

一定要有玩乐的时间,即使再忙也一样;

清楚地表达你的想法;

一夜好眠及放松的能力是减压良方;

随时睁大眼睛留意新的机会;

勇敢抓住你的目标;

给予你最亲近的人大量的爱与关注;

摆脱混乱的状态;

享受小事所带来的乐趣,生活在喜悦之中。

是的,动物从不浪费食物,也不为无谓的事情烦恼,更不会失眠、焦虑、暴饮暴食、爆买、恋物……它们活得简单、快乐,在生活方式上,我们这些所谓“高级动物”,得拜它们为师。

阅读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