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新中产的广场舞

2017年第5期 | 总第486期

单身狗有两种,一种跑马拉松,一种不跑马拉松。很多女青年变成大龄单身女青年后,她们或者变成跑马拉松的人,或者变成恨马拉松的人。这个段子出自一档相亲节目,一个IT工程师上台,不小心说了一句“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结果“咚咚咚”所有灯都灭了。段子讲述者也是个跑友,他这样解释:“多半人觉得他跑马拉松本身就是天大的缺陷,要么是个屌丝,要么就是有病,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他。”

马拉松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与死亡相关,此后也从来没有停止相关过。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飞毛腿”菲迪皮茨从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一口气跑完42.195公里,为的是给故乡的人民带回雅典战胜波斯的捷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地身亡。

近五年来,马拉松热潮席卷中国一二线城市。2015年,经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有134场;2016年达328场;2017年,预计会有500场以上的马拉松赛事。一边是狂热,一边是反思, 2015年1月有地方媒体公开指责海口马拉松引发交通拥堵,质疑赞助商富力地产“有钱也不能买下一个城市的交通”。2016年9月,署名“宝拉奶奶”的评论人祭出一篇《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称“中国的马拉松就是一场蒙骗”。

《2015跑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跑者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超过25%的受访者跑龄不足一年。

中国最早的马拉松比赛是在南京。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收藏了1910年11月17日的上海《时报》,这是一个比赛预告:“各报馆鉴:长距离竞走会从镇江金山顶起,至劝业会纪念塔止。十七(日)发足,十九(日)达会场。”当年的“长距离竞走”即是长途赛跑。《时报》报道,参赛人员十余人主要是南京各学堂的教师,赛道分为三段,比赛持续三天。除了中途退赛和犯规的选手,共有六人跑完全程。

新中国首届城市马拉松赛事是1981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简称“北马”),那一年来自12个国家的86名选手参赛,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经西单五棵松至古城,最后折返天安门广场。北马持续了三十多年,成为很多马拉松爱好者的梦想。从北马近几年的变化,可以看到马拉松如何从当年“国际”“专业”的比赛,变成一场全民运动。

2011年的北马增设了家庭跑,首次引入“为慈善而跑”的运营模式,比赛全程关门时间延长至6小时。这些措施都在降低马拉松比赛的门槛,让更多业余爱好者加入。2013年9月北马第一次“人口爆炸”,仅用时13个小时就报满,创造了当时国内赛事报名纪录。

为什么是2013年?万科董事长王石称:“中国的马拉松热和我有关。”2013年3月,万科在深圳发起了城市乐跑赛,万科的号召力吸引了72家单位的2994人参加。之后的6月和9月,城市乐跑赛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一年下来,400余家企事业单位超过1.5万人在四个一线城市跑了5公里。王石说:“万科在中国60个城市推行乐跑项目,策划时就是希望马拉松在中国推广起来。”

爱燃烧、虎扑跑步、上海跑步者发布的《2015跑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跑者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本科学历以及年薪5万以上的都占70%;所在行业为IT互联网、政府机构、金融业、地产业;超过25%的受访者跑龄不足一年;其中女性跑者平均年龄为32.1岁,55.4%单身。

这个群体的特征基本可描述为毕业几年还没成家的职场人员。他们生活在城市,工作压力大。相比之下,美国的跑者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将近40岁,平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人民币。

即使老手跑全马也必须至少系统训练三四个月,且每周有25公里以上的训练量,根本不适合普通人瞎跑。

马拉松热与中产运动热有关,其背后又与城市营销和商业助力这两只看不见的手有关。2016年,国内官方马拉松赛达328场,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比赛,参赛人次超过280万,比2015年增加了130万人次。

对这样的全民盛事,企业更乐见其成,2016年全国马拉松赞助商达1320家。《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称:“营销号开始给你灌输‘坚持’‘质感’的时候,人们开始上瘾,就像各种发烧友一样,装备越来越高端,某运动品牌赞助了十几场马拉松以后,推出3个周边跑鞋,同年营业额增长了10%。围绕着产业链的核心层,除了体育用品,还有上游制造、媒体、中介、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指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一个国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

“宝拉奶奶”称:“为了达到空前的竞赛规模,主办方有意无意地放低报名门槛,裸跑的选手不计其数。事实上,即使老手跑全马也必须至少系统训练三四个月,且每周有25公里以上的训练量。跑马拉松,对人的素质和科学严格的训练有很高的要求,根本不适合普通人瞎跑。”

清末,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把镇江到南京的42公里分成三个赛道,在三天内跑完,那时的中国人对如何科学长跑还是有清晰认知的。

有统计表明,2004年至今,国内马拉松发生至少22起死亡事件:2014年4起,2015年5起,2016年5起,最近一起是在2017年2月14日 “渣打香港马拉松”比赛中去世的52岁女跑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血管疾病研究院的马丁·松村博士调查了3800人,平均年龄46岁,70%受访者每周至少跑20公里。结果显示,剧烈的长跑不仅会对肌肉骨骼系统和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同时也会减少寿命。他建议,每周跑步时间不要超过3个小时,超过这一极限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跑龄只有两三年的中产跑者似乎对自己的身体过度乐观,许多初级跑者不顾个人体质,不讲究科学训练方法,导致训练中受伤,甚至比赛时猝死。这就像滑雪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就上高级雪道,刚考了驾照就把车开上高速公路。在微信晒步的运动热后,接踵而来的是朋友圈里晒受伤照。

“宝拉奶奶”提醒:“马拉松训练对关节和韧带带来的损伤巨大,很多是不可逆的,很多人是在膝盖半月板被磨没了、足底筋膜炎走不了路了,才知道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练的。”

2016年12月,在亚洲体育营销论坛上,易剑东发言说:“有很多人不懂怎么锻炼,瞎跑受伤,从来不锻炼却敢去跑马拉松。之前有人问我,你练过马拉松为什么不敢跑?我回答说,如果我每天有两小时锻炼时间,我一定敢跑,现在只有半个小时,我哪敢跑?”易剑东指出,普通跑者七成跑完之后都有伤。

除了参赛者的无知无畏精神,国内马拉松比赛的组织也还与美国等地差得很远,有媒体评论:“水杯如何摆放、30公里后有没有香蕉提供,都是衡量一个赛事质量的关键。”对于挡路扰民这样的事情,香港马拉松有的年头就把开跑时间提前到清晨5时30分。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沈玮玮批评南京马拉松:“因裁判与选手沟通不畅,非洲选手跑错了路;组织者也因补给不足、医疗救助设备不完善遭到公众批评。一叶窥秋,中产们热衷的马拉松称不上是骗局,但的确需要不断细化和升级专业化的统一标准。”

过度开发的马拉松已经成为大跃进,实际上已不是纯粹的体育。在一片喧嚣之下,它有着相当严重的泡沫,其浮华程度并不亚于房地产。

很多人把马拉松变成一个秀场。冰川思想库研究员龙树观察到这个现象:“前年北马,是来自深圳的斯巴达勇士吸引了摄影师的镜头;去年北马,有位美猴王成功抢镜,上了头条;今年,有位皇阿玛,好像也被拍下来了。北马或其他大型马拉松历来是奇装异服者的乐园。这是一种纯粹的欢乐。”

有人哗众取宠,也有人当作聚会游行,他们“把马拉松当成一个批判社会的舞台。去年北马,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组cosplay是表现医患关系的。此前也有讽刺房价、结婚难等主题的。很多人都会在比赛服上印一些口号,比如,‘为渐冻人奔跑’‘为自由奔跑’‘为爱奔跑’,等等”。

跑者缺乏运动专业精神,一场马拉松变成了奇装异服大赛,有人冒进而猝死,有人热衷于“集邮”就有人做黄牛,有人为升学加分就有人做专业替跑,有高额奖金就有专人做黑人运动员经纪。

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张丰撰文《过度开发的马拉松是一场大跃进》,称:“跑步成为中产的新宗教。埃塞俄比亚男子包揽了前三名,女子也包揽了冠亚军,但是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真正的冠军在朋友圈,打开手机中的微信运动,看一下排名最前的人,超过5万步的人越多,说明你的中产成色越足。”

马拉松本是场健康的运动,但进入中国,受城市、企业、跑者几方助力互推,一时异化成一种集体狂欢与狂躁。中国人热爱各种“运动”:大妈跳广场舞;老干部加入拿毛笔的书法家协会、拿大炮筒的摄影家协会和拿钓鱼杆的钓鱼协会;文艺青年成为背包客、骑行客,参加音乐节和读诗大会;土豪热衷登山、帆船、马术、滑翔伞和高尔夫。中国社会各阶层都热衷跳某种集体狂欢式“广场舞”。有人说,中国新中产的三大标志是“跑步、抄经、喝果汁”。要成为中产,就要把三大标签贴到自己的朋友圈。

张丰评论道:“过度开发的马拉松已经成为大跃进,实际上已不是纯粹的体育。在一片喧嚣之下,它有着相当严重的泡沫,其浮华程度并不亚于房地产。”

马拉松文明跑步指南

1.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2.文明如厕,尊重异性

3.不强行合影

4.不强挤,不紧贴,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

5.请使用耳机,不是功放

6.不举旗,不拉横幅

7.跟跑不踩鞋跟

8.不抢夺志愿者或其他跑者手中的食物或水

9.不用爱国名义绑架马拉松

阅读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