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有跑步的习惯。年轻时我擅长短跑,现在我选择长跑。我每周跑四五次,每次跑六七公里,坚持了十几年。我的很多节目灵感,都是在读书、跑步、闲暇时“捡”到的,这就像中国画,在浓墨重彩中留白,让画有了更高境界。
我没有参加过马拉松比赛,因为我觉得奔跑本身就是一种呼吸、一种自由。这个对自己身心都有好处的事情,干吗把它变成一种束缚?所以我参加一些跑步推广活动,更多是在推广长跑,而不是推广马拉松比赛。
这几年马拉松热起来,背后有几种因素。
首先,这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提升。跑步的确是一种身体管理,它还是一种情绪和精神管理,它会让你更开心,这一点,我的感受就很深。另外,我觉得长跑有助于人变得自律,很难想象不自律的人可以坚持长跑。
第二,跑马拉松这件事正在被时尚化。马拉松比赛里裹挟着很多商业利益,赞助商通常会鼓动大家来参加比赛,所传递的理念是——好像不参加马拉松比赛,你坚持长跑就没有意义。马拉松参赛者的增加,也使运动装备的销量呈几何式增长。
第三,现在全国一两百个城市都在举办马拉松比赛。然而,需要这样吗?中国马拉松井喷式出现的原因,多是打造城市形象、竞相攀比的需求在背后推动,这就很难避免违反运动规律的情况发生。
比如说主办方都希望能够直播比赛,这样能使这个城市让更多人知道。但电视台的时间资源有限,有的城市为获得更多电视直播资源,调整比赛开跑时间,比如原定早上8点开始,最终提前了一两个小时。这些看起来不大的改动,对专业选手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业余选手很可能是致命伤害。请问7点开跑的话,几点检录,几点起床,早餐怎么吃?为保证睡眠时间,参赛者很可能前一天晚上8点钟就要睡觉,但能睡着吗?如果不能,按正常作息时间休息,7点跑马拉松,意味着4点多就必须起床,因为要吃早饭,且不能吃完饭立即去跑,那睡眠时间又是否够?
如果我没记错,以训练“马家军”闻名的马俊仁也同意我的说法。他认为,马拉松比赛开跑时间太早,有些运动员来不及吃饭,会有低血糖反应,这样会增加危险。运动员吃早餐,需要充足的时间消化食物,如果开跑时间太早,运动员就得早上4点左右起床吃饭做准备工作,精神状态肯定受影响。
马拉松是专业赛事,并不是每个普通人随便就能跑。现在有相当多的人跑马拉松是为了炫耀。为什么不断出现猝死的情况,而且经常是在离终点很近的地方?因为这个时候他要成绩,他希望更快几秒,他要拿到奖牌或纪念牌……跑者的压力变得很大,不再享受长跑本身的快乐。
2013年的厦门马拉松发现了大量的成绩作假。我觉得跑马拉松取得好成绩,可以适当炫耀一下,但如果要通过作假的方式来炫耀,就变了味道。而这样的马拉松,请问还有多大比例与健康有关?
目前,关于马拉松的情况呈现二元化,一方面是赛事井喷,一方面是妖魔化,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我觉得这些都不对,我真心希望马拉松热能够回到本源:一切出发点,都应该建立在健康安全的基础上。
我们办马拉松,不是为了城市宣传,各个城市不要走得太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建议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尤其中小城市,能不能不再只是办全程马拉松,它的参赛者应该更多集中在5—10公里赛程和半马赛程,然后才是专业和半专业人士的全程马拉松赛程。再者,马拉松比赛举办的频率也不要限于一年一次,你一个季度举办一次,我想大家也不反感吧。这样的话,参赛选手可以组织家庭跑、亲友跑、同学跑等,大家都参与其中,这才是跟健康有关。
体育无关城市大小,也不是只和专业运动员相关。专业运动员只是一个金字塔的塔尖儿,更重要的还是金字塔的塔底,需要更多人投身到体育中。步道应该围绕着小区来建,哪怕是600米、800米、1公里、1.2公里,只要步道来到人们生活中,人们就会爱上跑步。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跑5—10公里。我的夫人就在我的带动下,由1公里跑到3公里、5公里。有一次我们跑了8公里,她的感觉也很好。但我并不主张她去跑十几公里。因为我觉得从健康角度来说,一周四五次,每次跑5—8公里足够了,这才是真正健康的运动方式。我也不主张大家跑得很快,需要用成绩证明什么——我今天跑进4小时、明天跑进3小时等。要想跑得长,就要跑得慢。我们干吗要把本来应该享受的长跑变成另一种苦役?我们干吗为商业打工,为城市形象打工?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