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也许是全世界最奇怪的一项运动了。它起源于死亡,最终却变成了风靡全球的大众运动。以死亡开始却全民热跑的马拉松,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如果有充分的筹备,马拉松对普罗大众并非遥不可及;二是马拉松是一项挑战,不是完全没有危险性,我们需要对42公里报以足够的重视和敬畏。
中国马拉松第一例参赛选手猝死的意外事件发生在2004年北京马拉松,逝者为20岁的北京交大学生刘红斌和64岁的长跑爱好者胡守礼,他俩分别参加的是半程和全程马拉松项目。
此后几年,广州、厦门、香港等地的马拉松也都有悲剧发生。2014年中国马拉松进入办赛井喷期,2014—2016年共发生了14例猝死(2014年4例、2015年5例、2016年5例)。14例猝死中,8例发生在距离终点不到1公里处或完赛后;11例发生在半程项目、1例发生在全程项目、2例发生在十公里项目。
分析这些意外事件不难发现端倪。相比难度更大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出现意外的概率反而更高;死神也并不会放过那些马拉松“老鸟”,有多年长跑经历的人同样可能是意外的发生者。
“量力而行”对每一位参赛者都是需要被强调的。马拉松并非只是一小撮长跑拥趸才能参加的高门槛活动,但参与者一定得是具备正确跑步习惯且有足够训练量的人。那些意外归根结底,大多是因为参与者自身的越界,可能是潜在病因尤其是心脏方面的问题被激发,也可能是尝试突破自己却成了爆缸透支。哪怕是十公里或更短距离的“迷你马拉松”,对身体也有一定要求。贸然去跑马拉松带来的伤害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为了成绩或者为了完赛而硬撑,都极有可能酿成悲剧。
马拉松猝死大多出现在半程马拉松或更短距离的项目上,且高发于比赛后半段,尤其终点附近。当选手以几近爆缸的状态去咬牙拼最后一段路,身体也到了很危险的一个临界点,心脏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正常状态。待心脏出现状况,此时留给选手或救援者的时间就非常紧张了。
哪怕是一个久经沙场的马拉松“老鸟”,也不代表着他对自己身体完全了解,有些身体隐疾未被察觉并不代表不存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完成过多场马拉松的“老鸟”,在某一次比赛中忽然倒地的例子。因此,马拉松跑者对身体,尤其心脏方面的全面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几乎和人类航天史上所有的教训相似,灾难的发生都出现在细小的不易觉察的部件上,然而隐情却在很早就埋下了。
马拉松绝非一项高风险的运动。此前英国和美国的数据统计,跑马拉松发生猝死的概率分别为0.8人/10万和0.75人/10万,也就是说大约13万人次的马拉松选手中,才可能出现1例猝死事件(1/130000)。将悲剧归结为运动本身并不是什么站得住脚的论调。相比之下,滑翔伞(1/560)、拳击(1/2200)、攀岩(1/1750),以及我们习以为常的骑车(1/140845)、开车(1/6700)、户外徒步(1/15700),在概率上的危险性都要远高于马拉松。
马拉松猝死的发生被大肆解读并不意外,大抵是因为诸如滑翔伞、拳击这样更具挑战的运动离普罗大众尚有距离,人们也会默认它们与生俱来的危险性。而骑行和开车出现的事故又过于常见,两者也早已完全融入现代生活,并不具有可替代性。这样一来,正在风头的马拉松就具备了成为话题中心的潜力,“猝死”是新闻热词,马拉松是众矢之的,结合之后,每一次马拉松猝死的发生都自带扬声器效果,传播能量惊人。
这和空难有些类似,发生时都会引发舆论对安全性的担忧,但必须承认商业飞行一直是最为可靠的交通方式。事实上,跑者群体对马拉松猝死的看法要更为理性和坦然,他们也更清楚该判极刑的并非运动本身,更多的是人为的疏忽。用个例来评判马拉松是个高危运动,显然并不客观。
多数马拉松事故,包括多起经赛事医疗人员救助成功的范例,都与运动型心脏骤停有关,其中不少选手有先天性心脏问题,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或在赛前一段时间出现过不适症状。比较被认可的看法是,适量的跑步对心脏是有益的,尽管它不会让人彻底远离心脏病。那些在马拉松中发生意外的跑者,即使他们不去跑步,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疾病发作。
马拉松赛事近年在组织上不断提升安全措施,包括报名时强制选手提交体检报告,在赛道上设计足够多的救护站和自动除颤器(AED),有些还一路安排了医疗跑者做机动巡查。不过,这些都是预防和补救,很难做到绝对的保障,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选手自己。
翼装飞行据说是迄今为止死亡率最高的运动,那些飞行家都是实实在在的勇士,每一次从悬崖峭壁上跳下都可以用壮烈形容。这个运动也许永远只是一群勇敢者的游戏,参与者都有着清醒的心理准备。与这些更为危险刺激的体育项目不同,很少有跑马拉松的人会说自己会在这项运动中燃烧生命。第一个跑马拉松的人死了,但几乎每一个跑马拉松的人都希望自己因此而活得久一点。
如何在马拉松跑道上活下来?
半程出事的概率更高?
一些完成过全马的选手,面对半马时难免有轻视,殊不知距离减半并不意味着难度减半,盲目在半程项目上拼速度,受伤概率也会增加。
马拉松末段尽量不要冲刺?
长距离赛事,终点前的发力对成绩并无多大影响,对身体带来的压力却是成倍的。与其分秒必争地冲刺,不如赛前制定一个切实的目标,按预计配速完成比赛。相比生命而言,完赛、成绩、名次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来日方长,退赛不丢人。
如何应对马拉松赛中的突发状况?
如果自己感觉身体不适,应立即慢慢放缓速度,寻求赛道旁志愿者或他人的帮助。如果看到他人忽然倒地,切记第一时间求助赛道医疗志愿者。人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心脏停止供氧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发生意外时抢救越及时越好,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