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三位神明来凡间寻找好人,可经历了一番折腾,他们唯一找到的好人沈黛却陷入了困境:“对别人做好事,自己也要过得好,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我实在不知道。助人又自助,这任务对我过于沉重。”
在剧末,布莱希特借着一位独白演员的口,抽离现实地说出了他对好人困境的思考:“尊敬的观众,现在不要抱怨,我们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收场……事情业已至此,结局能是怎样?我们找不到解决办法,给钱亦是枉然……请你们自己设身处地去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好人去得到一个好的下场。”
这不仅仅是《四川好人》的困境,这也是中国好人的困境。这不仅仅是70年前的戏剧预设,也是当下的现实重演。
正能量
留心媒体报道的人一定会发现,最近几年,在媒体上出现“正能量”这个词的频率越来越多,就连《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向板着脸的官方媒体也开始屡屡使用正能量这个词了。
《微博,暴雨中传递正能量》,《人民日报》用这样的标题报道北京暴雨中的好人好事。2012年7月21日白天到22日凌晨的暴雨灾害中,许多北京市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传递雨情路况,主动为受灾民众提供顺风车、食宿等救助服务。在报道中,“这群小人物才是城市的良心!”这样的说法被再三肯定。
《“正能量”“参与”改变中国》,《人民日报》也用过这样的标题统领一组社会变革的报道。包括城乡变化、“晒账本”、“零容忍”、“低碳”、福利制度等各方面的变化和思潮,都被冠以正能量的称号。“‘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成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重要补充”,这样的话被用于对“正能量”性质的总结。
从《以法治涵养网络“正能量”》、《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每当北韩局势波动 中国就注入正能量》、《让世界感知“中国正能量”》,到最近的一篇《2013,激发新媒体“正能量”》,《人民日报》等官媒使用“正能量”一词的频度大幅提升。
“正能量”,这个最早使用于二次元世界的词汇,往往被网友们用于各种有激励性和安慰性的场景中。在很多网友的概念中,治愈是正能量的重要标准。冬天的一杯热茶、喜欢的故事角色得到好的结局、美妙的食物和漂亮的图片,能让人感到愉快的各种微小细节,总的来说是美学上的美好感受。
而在大多数媒体使用的“正能量”来看,道德取代了美学而成为这个词的判定标准。好人好事、助人为乐、让社会积极向上以及塑造正面形象等等,“正能量”变成了“五讲四美”、“感动中国”等口号的同义词。
逆淘汰
在三浦展看来,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全球化的现象。中产阶层滑入下层社会,年轻人丧失稳定的上升渠道和工作机会,对政治和社会失去关注兴趣,随着文化趣味的多元化,精神上也日趋犬儒和漠然。
在当下中国,几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到如今仍是常常提起的话题,无论事实如何,它都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助人行为的犹豫。在医疗福利、街道管理、见义勇为等等方面,都有不少案例在累积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好人好报的不敢信任。
正如布莱希特笔下的四川好人的两难——“对别人做好事,自己也要过得好”,最终大部分普通人选择了后者。
这是一种逆淘汰的机制。如果损人利己,能让人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被惩罚,那利人利己就不会有人效仿,更不要说损己利人这种更为高尚的行为了。
这个时候,社会就正需要用“正能量”这样的词来概括一切美好的激励,就正需要道德楷模。
在黄仁宇论及海瑞时,他使用了“古怪的模范官僚”一词来形容这个道德楷模。“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
在很多社会场景中,道德和信用的选择因为并没有统一可行的标准,我们的社会也正在这种道德观模糊和价值观多元的状况下摸索前进。如同黄仁宇评价海瑞一样,我们社会中的道德楷模依然面临困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小的善
无论你喜不喜欢“正能量”,无论你害不害怕被逆淘汰,从个人层面上考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都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小的善,是个人的道德选择,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它不需要你为社会做出巨大牺牲,它只需要你的举手之劳。给邻里增添一些友好和愉快的气氛、为陌生人提供一点点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和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国社会正在城市化的进程上狂奔,我们也正在迈进陌生人社会,以血缘亲族为联系的人际关系正在变成以社区陌生人为联系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转变中,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每个个体都必须成为一个社会的有机组合。
小的善,是专业化的选择。为善也逐渐变得细微和专业化,很多机构、项目逐渐都转为只做定点定向的救助业务。救助小动物、多背一公斤、为孩子送本书、请民工吃顿饭,这些都是在具体而微的每一个细小领域里做出自己的努力。
小的善,是众包和开源的选择。为善,不再是被某些机构拥有独享版权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做出善举,每个人都可以像接力赛一样续上自己的力量。这不仅仅是网络传播的体现,也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无论恶是怎样,善,依然是每个人的道德选择。小的善,是你对你的人际关系、社区关系的交代,是你对你的子女、亲友的交代,是你自己对自己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