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盘旋而上,阁楼二层风光更好。俯瞰一楼大厅,舒朗透明,通连精致,畅快的LOFT风格。杨世杰绕梯而上,手中紫砂壶内的或是罗汉沉香,或是凤凰单纵,不疾不徐来到会客厅。瞥了一眼液晶屏幕中跳跃着四季丽景的金刚山剪影,逗了会儿谙熟上海话的鹩哥,夜幕降临。
“夜色如水,你就草率地让一个灯泡去照亮一栋1928年建成的老房子,美感何在?”他踏了踏脚下的原木地板,“吱吱”声偷偷溜出。
杨世杰对物质的使用近乎苛刻。自从2001年买下这栋上海老房后,他便开始着手捯饬:160平方米的内屋,折腾出玄关、客厅、餐吧等一系列舒适的LOFT范儿。他不喜欢为寻常人家带来光线的普通灯泡,而钟情于老上海30年代水晶矿石下埋藏光源的老式灯。他认为,1928年出生的房子,就应该镌刻当时的时代印记,“哪怕一盏煤油灯,都好过俗到家的白炽灯”。
他管这叫意蕴——发现老房子的意蕴。这个不可救药的怀旧主义者,一直为一幢幢老屋赋予着生命力。他说,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所有城市,对于地标建筑和历史老屋,应该抱有一视同仁的态度。“发掘老屋生命力,改造才能做好,才能留下历史痕迹。”
守住Art Deco,才能守住老屋的命根。
在旁人看来,杨世杰正在上演一出“台湾人在上海”的独角戏。说是戏,因为他把老屋改造演绎得淋漓尽致;说独角,因为他一直亲力亲为,甚至自己来沪的第一套房产,都是沪上传统砖木结构的1928年老房子。
杨世杰生在一个台湾知识分子家庭,他好读书,爱自由,笔墨观瞻,笃诚据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毕业后,回到台湾从事设计工作。1988年首次来到上海,他便立刻被这座东方都市所征服:“这座城市的文艺氛围和故土魅力非常浓郁。”第一次来到和平饭店,意境雅致的西餐厅和霓虹乱眼的迪斯科,让他觉得这是一片既古典又现代的土地。他不止一次谈到Lalique水晶鸽浮雕壁灯对他的影响。“我入迷了,眩晕了,觉得这就是我将要去生活的地方。”
杨世杰决定留下。那只鸽子壁灯对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他已经开始意识到,1925年才在法国流传开来的Art Deco艺术理念,仅在两年之后便已在上海滩根深蒂固。他开始把这份艺术思潮与老屋改造联系起来。
杨世杰似乎与Art Deco有着难以言说的缘分。2001年他开始参与的第一栋上海老屋改造,就有着早期Art Deco的风格。这幢建于1912 年的砖木结构老房子一共有三层,墙壁破败、管道锈蚀。杨世杰当机立断,即使内里再不堪,也必须将老屋总体架构和外观保存下来。同时,他把阳光玻璃屋设计在顶楼,并对水管进行了加固。而他力排众议保留下来的楼梯,有着精美刻花,颇具Art Deco风格。“我一看,这个艺术氛围必须要保持,这是老屋的命根儿。”
后来证明了他当初的坚持完全正确。无数造访这幢老房子的观客,对于砖木结构内仍能保持Art Deco风格而感到欣喜。
“改造只是微调,要把老屋当人看。”
杨世杰对王澍极为欣赏。后者作为普利兹克奖迄今为止唯一获奖的中国人,对于现代都市大规模上马巨型建筑感到愤慨及无奈。杨世杰对此感同身受。“现代化建筑的高度竞赛,在达到审美疲劳的顶点后,也徒增了同质化的困境。”
他认为,老屋改造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造”,而是在不改变围观轮廓的基础上对内在加以微调,以达到意蕴及意趣的相互适应。他认为,1907年前后的建筑在当下的体现,一定要和同时期的风格相匹配,也就是要“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比如其时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开始发轫,就要挖空心思在室内放置与之风格相适应的物件。对上海老屋的改造,潮湿度的适应会造成很大麻烦,一定在老屋的“承受范围内”改,“把这个屋子当做个人来看,很多大修大建其实根本下不了手”。
一路走来,目前他已参与20多座上海著名老房子的改造,其中不乏永嘉路396 号方公馆、建国西路384 弄老洋房等著名老屋。在老屋改造的独角戏上,他越演越入戏。2001年,他参与了威海路一幢1928 年的建筑的改造,在老屋改造舞台上完成了自我升华。这栋老屋,便是他的家。
“当时很多人给我提意见,说该把参差不齐的墙壁青砖遮掉,代之以石灰。”这种意见,是现代家居常用的方式,借石灰将参差物遮掩。而杨世杰当时断然否决了这种观点。“青砖在我的老屋改造中,是具象的存在。不仅是具象存在,还是作为特别的具象存在。”
在他看来,老屋就是条生命,而其内部的砖、瓦、藤、木,都是构成生命的有机体。他对待它们的方式,是主动赋予这些物件生命,不去抑制诸如青砖在内等材料物件的呼吸和生长。“很多具体物件,比如砖瓦,比如地板,都是有呼吸的,都是有生命力的。你得重视它们,并赋予它们感召力。”杨世杰的逻辑一度遭到很多朋友的责难,认为这种“设计务虚”的态度不可取,但他却有自己的坚持。为什么要坚持保持青砖原状?他认为大块的青砖很可能时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所谓人所不齿的小块青砖,甚至也能查到“明清时期的印记”。“少说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印记,这栋房子的价值,难道要让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所淹没吗?”在他独创的老屋改造手册里,保卫青砖,就是保卫一段段历史。
“不可救药的怀旧主义者”。
杨世杰并不承认自己在做老屋改造。“我的老屋改造,一不大动肝火,二不大兴土木。”
“巴乔·蓬泰利和乔瓦尼·德·多尔奇建造西斯廷教堂时,不光要了解古代皇家氏族的美学品位,还要知悉建筑内壁画《创世纪》作者米开朗基罗的思想观念。”杨世杰认为,好的设计师必须是杂家,目光敏锐且思维跳跃,“要传统时你能立体派地联动Art Deco及西方古典美学思潮;要现代时,你又要及时在后现代主义浪潮里汲取养分。”
他年轻时期研修过禅学,一提茶总是满腹经纶,注重空间自由、回归自然,且对中西历史极有研究,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怀旧主义者。
杨世杰认为,中国目前的建筑发展模式,其实是在重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走过的老路。每当遭遇设计瓶颈,他就翻翻古建筑图片找灵感。比如古罗马所建的万神庙,他会想起奥古斯都、克娄巴特拉,继而想到托勒密王朝的崩塌。他时常望着庙宇顶部覆盖的大穹顶,想象着阳光由顶部倾泻而下,那种感觉庄严典雅。“有时候看着看着就有了个灵感了。”于是便铺开图纸,将乍现一瞬的设计理念记录在纸上。用这种方法,他创造了上海新天地古巴餐厅、CJW 等项目。
他说这种对历史、旧事的怀旧感充斥在整个老屋改造的过程中,且屡有奇效并造就不少经典。“其实老房子改造本身就是件念旧的事情。不尊重历史事实,不发掘时代背景,你是根本做不好老屋改造的。”
杨世杰的猎物清单
书 张岱《陶庵梦忆》,爱德华·谢佛《唐代的外来文明》,冯先铭《中国陶瓷史》。
收藏 宋代香具及花器。
王德传茶庄。
严业定制鞋店。
源服饰。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