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可以很清贫,但艺术收藏家必然要有钱。不过,这个“有钱”的区间,正在发生改变。
“当物质条件允许的时候,能证明你喜欢一个画家的作品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买下它们。”一百多年前,法国剧作家小仲马的这番话,除了道出艺术收藏的关键——买,也绘出了新晋艺术收藏者的群像——那些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完成一定物质积累,希望证明自己具备精神消费观念和艺术品位的中产阶级。
和小仲马一样生活在19世纪的英国皇室艺术顾问查尔斯·伊斯特莱克的妻子,几乎同时指出了周遭的变化:随着财富增加,中产阶级正在重塑英国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
如今,中国艺术收藏市场的阶段,大概就像当时的英法,又或者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兴小中产者正在进入这个过去是富人专利的领域,也带来了清新、锐气的变化——门槛在变得亲民,品位在变得多元,艺术越来越贴近生活。
9分钟,折合人民币10.86亿元,中国土豪刘益谦拍下莫迪利亚尼名作《侧卧的裸女》,在2015年的尾巴上给这一年的拍卖市场画下一个令人咋舌的惊叹号。
相对于纽约和伦敦以中小规模收藏为主,国内仍然以“放卫星”式的巨额交易最为吸引眼球,不过那只是凤毛麟角,毕竟在艺术收藏上,古董与资本均属于稀缺资源。2014年,无论是拍品还是规模,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高端市场已经开始萎缩,而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大众消费市场稳步上升。
“人们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对艺术开始有了极大的关注度,很显然,先有关注,之后就会有艺术品的消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黄隽举例说,故宫《清明上河图》展览,10年前观众寥寥,2015年虽然票价涨了一倍,但买票的平均排队时间超过6小时。她对新兴消费群体的观察,“第一个是中产阶层,当其收入达到一定层次后,他们在家庭装饰中,对艺术品会有需求。而另一批对艺术品消费有购买力的是中国的80后和90后,这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念与50后、60后不同,他们中有一群颇有文艺情怀和文艺气质的人,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出手会比较果断”。
和土豪醉心于拍卖牌上的数字不同,一些小中产者更关注个人兴趣和自我的审美表达,在购买能力范围内,也不会一味追逐最贵;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较为年轻,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眼光和心态更开放而包容;相比传统的写实、水墨、工笔、玉器,卡通的、萌萌哒、治愈系的当代艺术,更得到他们的欢心;即使非玩票性质的藏二代,也甩掉了藏一代谨慎投资的心理,愿意为自己的判断埋单,而这也令那些非著名、成长中、有潜力的艺术家受惠。
对于中间收入阶层,撼动市场显然为时尚早,因为他们不是这个市场上花钱最多的人。
不过,由于这一群体足够庞大,购买力非常可观,潜力更是无可限量——根据麦肯锡公司对生活必需品支出少于50%的划分标准,2000年中产阶层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2012年飙升到68%。麦肯锡预测,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6.3亿,占城市家庭的76%。
艺术市场上,从各家画廊到各大博览会的主办方,都在探寻新消费群体的底线: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品?他们愿意花多少钱?
风潮席卷自伦敦的“买得起艺术节”,从2006年至今在北京举办的情况来看,所有参展作品价格限定在3万元人民币以内,2013年50%的作品更低于1万元。而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艺术消费品指数”表明,5000元人民币的单品价格是中端市场的分界线。
一些原本专注于更高端市场的画廊,也开始为小中产量身定制以及定价——根据原创制作的版画,以及其他艺术品周边。
广州第一家外资画廊——美国LC艺廊,2015年引入了毕加索陶瓷作品。“相比起他的天价油画,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可以说是买得起的艺术品”,LC总监陈燕如认为,在一些人眼中属于“工艺品”的艺术周边产品,价值被低估,是新藏家入手的好时机。
不过,对于一部分刚逛画廊不久的小中产来说,投资并非眼下目标,他们购买原创画的目的,只是为了装饰属于自己的房子,提升家居生活品质。出于中产阶层对品位的自我追求,他们很难接受土豪花2亿买到鸡缸杯的第一件事是用来喝茶。
艺术融于生活,是中端市场买卖双方各取所需的趋势。代理台湾画家刘国松版画的艺术经纪人马怡绫说:“我们不希望让人觉得艺术品价格很高,收藏不起,所以我们才会从版画这个角度切入,希望艺术生活化。”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