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版图上一个地理和人情都极为特殊的边陲小镇。柏联集团总裁刘湘云记得,2003年她初到和顺,街市已经破败,可是当地人家的老照片,他们的祖父辈,都是男人西装革履,女人旗袍靓丽,大有老上海的气派。
“和顺当时别名‘小上海’。”土生土长的李建华告诉我,在1840年到1942年的鼎盛期间,和顺不光建筑风格,连人们的生活方式——穿皮鞋、戴礼帽、打高尔夫球,都紧跟上海潮流。
家族第21代的李建华没赶上那传说的繁华,在他小时候,一些和顺人家已人去楼空,被锁住的老宅子,空有“罗马的钟、英国的门、捷克的灯罩、德国的盆”,年久失修。崔永元来逛和顺,碰到一个人提着泔水桶喂猪,桶上几行外文,仔细一看竟是美孚洋行的油桶。
李建华的身份是柏联和顺旅游公司总经理,其实在2003年刘湘云的柏联集团准备入驻和顺之前,李建华就是负责当地旅游开发的国企法人代表。
历经沉浮的和顺藏着太多惊喜,然而当地人习以为常,错过了早年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今对外界许多人来说,和顺仍属“养在深闺人未识”。
开发晚也有好处,原貌的保留相对完好,刘湘云觉得和顺太美,那会儿还没机场也没修好路,晕车的她忍着颠簸,万水千山也要来和顺,一到这心就静了。直到今天,和顺虽有酒吧、客栈,也未过多受商业气息侵蚀。
李建华考察过国内大大小小的古镇,他的骄傲在于和顺是“活着的古镇”,没像乌镇那样把村民外迁,而是“延续原汁原味的口音、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在和顺,你能遇到开客栈的韩国人、设计银饰的意大利人,但更多的,是挑着担子在树下卖蜂花糕的阿婆和炊烟起时从田间收工的大叔。
修复和顺的过程,刘湘云也抢救了腾冲其他地方的建筑。如今和顺的总兵府,原是清朝大员张松林在市里的老宅,后来供销社把地卖给三个老板,老板要拆掉建楼盘,刘湘云连夜打着手电去看,第二天买下来,将拆掉的老宅移到和顺复原。“我把它重新立起来的时候,那三个人后悔了,因为他们那个项目造出来的东西,还不如这一个值钱。”
刘湘云的丈夫郝琳曾表示:相信未来某天,可能天下的CEO都会在和顺撞到。针对高端旅客,柏联在和顺的另一头修建了精品酒店,这个火山脚、湿地边的酒店,收纳了田园风光,也融入了古镇的生活图景,成为和顺又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线。
刘姓和寸姓是和顺八大宗族之二,《和顺刘氏宗谱》记载,两姓先祖明初游历此地,见到好山好水、乡民一团和气,流连不舍,于是就地安家,此心安处是吾乡。
然而祖辈的安身之所,在历史变迁中却成了后人的出走之地。李建华桌上有一份请柬,鎏金外盒写有“族叔建华台启”,内里的请帖左页用缅文和英文,右页中文繁体,文辞古朴地写着婚宴邀请。“这样传统、讲究的做法,大陆很少了,台湾可能有”,李建华说,11月中他会去缅甸赴宴,语气听起来不像跨国门而只是隔壁走个亲戚般平常。李氏家族60多人,只有他一家五口在国内。整个和顺的人口,出走的是留守的好几辈。
和顺人将出走称为“走夷方”,这曾是和顺男人最重要的使命,他们颠沛流离,将财富和文明捎回和顺,而女人们守着洗衣亭柔肠寸断,和顺至今留有“冰清玉洁”牌坊。
李建华办公室挂有一幅《阳温暾小引》书法,阳温暾是和顺古名,此文即为先人走夷方的心得,从为何远行到出国路上应对危难,在缅甸如何落脚、生存、发财,以及提醒“最要者,不可贪,外国花柳”——也就是“外国的野花不要采”。可和顺男人一走几十年,有人老大还乡拍全家福,一侧是守空房多年的原配,一侧是异域风情的缅甸姨太,各无表情也相安无事,构成了和顺私家历史的奇异生态。
“和顺人做人的道理都在里边了。”李建华形容《阳温暾小引》。正是血统里的深情,让出走之人一辈子牵挂家园。这篇文章也温暖了外来的新和顺人,让他们直把异乡做故乡。在柏联酒店工作的兰州人小郭,此前漂泊不定,从三亚来到和顺,第一次听《阳温暾小引》,仿佛是自家长辈的唠叨,感动不已,就决定把根扎这儿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