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版税制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王朔文集》,创下两个纪录:一是给不到40岁的作家出个人文集(以往给作家出文集总得等到晚年,有终身荣誉奖的意思);二是“文革”后首次采用版税制给作家支付稿酬。据说王朔拿到的版税率一直是国内最高的。
北大百年校庆 1998年,北大迎来百年校庆。庆典规格很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联合国秘书长发来贺电。从来没有哪所大学获得过这样的待遇。然而,不合宜的声音被忽略了:北大已经不再得风气之先,令人失望。
C陈佩斯 参加过11届春晚的陈佩斯,在1999年因侵权问题起诉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后,成为演艺圈打知识产权官司的第一人。代价则是:此后他再也无缘春晚。他本人并不后悔,表示不需要央视的平台来维持自己的名声。
D大片 1994年的《亡命天涯》,让中国观众第一次见识好莱坞大片。那是广电部提振国内电影市场的救亡之举,同时为了保护国产电影,对海外大片实施配额制:最初是每年10部,后来增加到20部,现在则是34部。
道德理想主义 以作家张承志、张炜为代表,明确提出与整个世俗社会和大众文化对立的主张。张承志强调“以笔为旗”,呼唤“清洁的精神”,以对抗商品社会、市场经济中文人的丑恶、思想的堕落和社会的平庸;张炜则提出“拒绝宽容”。
第六代导演 1991年,从北京电影学院85班毕业不久的张元完成第一部影片《妈妈》,被视为“第六代导演”诞生的标志。他的同班同学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乃至87班的管虎、93级的贾樟柯,都被归入这个群体。
电视相亲 以胡瓜主持的《非常男女》节目为开端,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电视相亲”热,改变了人们的婚恋观念。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上海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等节目相继开播,据不完全统计,同期推出的相亲节目有30多档。
《东方时空》 1993年5月1日早上7点整开播的《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人早上不看电视的习惯。创始人之一时间对节目的要求是“说人话救中国”,就是好好说人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国电视界的改革由此开始。
G 戛纳电影节 冲击奥斯卡难度太大,相比之下,戛纳电影节对华语电影友好得多,于是成了中国电影人的秀场。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斩获金棕榈奖,次年张艺谋的《活着》却败给了《低俗小说》,让张艺谋一直耿耿于怀。
葛优 从《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到《大撒把》《活着》《甲方乙方》,有人说,葛优的脸代表了90年代的中国人。他说自己受欢迎的原因,是人们不把高大全当回事了,都想看到活生生、有平民色彩的人。“连葛优都能上屏幕,谁不能呢?”
《格调》 据说,在90年代末期捧着这本《格调》,会显得很有格调。但按照保罗·福塞尔在书中的评定,这种跟风的做法显然属于中产阶级甚至中下层阶级心态。而在他的评价体系中,另类(无阶级人士)>上层阶级>贫民阶级>中产阶级。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1996年成立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随后,同在广州的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央级的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以及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相继成立,尝试市场经济环境下集约化办报的模式。
《顾准文集》 1994年顾准逝世20周年之际,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顾准文集》,让思想界沸腾。有评论认为,90年代中期对顾准、陈寅恪、张中晓乃至胡适、周作人等人的重新发现,不但是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一个延续,也许还是一种转型。
H黄仁宇 其实早在1982年中华书局就出版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但直到90年代,三联书店开始出版黄仁宇系列作品后,黄仁宇的名字才为广大读者熟知。他所开创的解读历史的方式,给读者带来巨大冲击,很多青年视他为“新历史观”启蒙人。
《还珠格格》 1998年播出的《还珠格格》,确实当得上“现象级”电视剧:不仅当年红极一时,让赵薇扮演的小燕子成为中小学生的偶像,而且至今长盛不衰,每到寒暑假例必重播,还持续为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提供话题、表情包等。
K 卡拉OK 卡拉OK 1991年进入中国,很快风行一时。不堪其扰的王小波写了《卡拉OK与驴鸣镇》,用“驴鸣”来讽刺那些抱着话筒唱个不停的邻居们。那时候,搬出卡拉OK机,在街边随便摆个摊就可以开唱。
J《绝对隐私》 1998年记者安顿出版《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口述实录”文体风靡一时。安顿称这种文体借鉴了国外的犯罪学和生存调查的手法,读者爱看是因为符合大众的口味——其实就是八卦之心嘛。
L《廊桥遗梦》 1996年最火的引进大片是《廊桥遗梦》,婚外情、外遇等类似字眼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片中女主角选择了家庭责任而非爱情,所以被称为“遗梦”;如果男女主角因外遇而选择情死,那就是《失乐园》了。
录像厅 躲在乌烟瘴气的录像厅里,一块钱一天或两块钱三场,看黄金时代的港片和没有字幕的《第一滴血》等海外片,是很多小镇青年对90年代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再加上迪厅、台球厅、游戏厅,这“四厅”构成了当时娱乐生活的全部。
Q《锵锵三人行》 “《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接着行”,有“锵锵”的资深粉丝表示,最初看这档脱口秀节目时,根本分不清谁是主持人谁是嘉宾,直到窦文涛说出这句广告语,才反应过来他是主持人。窦式脱口秀为这档节目烙下深刻的个人痕迹,别人都超越不了。
S四大俗 王朔把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并称为“四大俗”,当事人中只有金庸出来回应。按此思路,有人总结出“新四大俗”: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318(即川藏线)。
四大天王 “天王”“天后”的提法来自香港媒体,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这“四大天王”。如今,四大老天王已经成为演艺圈传奇般的存在,即便是当年较弱的郭富城也是影帝级人物了。
随身听 随身听是90年代大学生的标配。要证明自己走在潮流的最前端,公认最高端的索尼CD随身听是个好选择。它虽然比磁带随身听要大,但音质好,而且,价格高得多(这才是重点中的重点)!
《实话实说》 1996年首播的《实话实说》和《东方时空》一样,都是提倡电视说人话、说真话的。而《实话实说》更接地气:现场观众可以直接发表意见;主持人崔永元被观众亲昵地称为“小崔”,有点贫嘴还有点蔫儿坏。
《时间简史》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万维钢坦承,自己对物理学感兴趣,缘于1991年出版的《时间简史》。在那个年代,这本书能卖出几十万册,堪称奇迹。然而,很多人以买到它为荣,却从未读完它(甚至连十分之一都读不完)。这很刻奇。
《数字化生存》 因为这本书,凡是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中国人都记住了这个拗口的名字: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对于自己在中国的受追捧程度,尼葛洛庞帝有一种“摇滚明星”的错觉。在那些对互联网懵懵懂懂的人看来,这本书是自己进入网络这个奇妙新世界的通行证。
T《泰坦尼克号》 1998年引进的《泰坦尼克号》创下的3.6亿元票房纪录,直到2009年才被《变形金刚2》超过。公映前中影公司在北京举行面向各地电影公司经理的看片会,中途无人离场,放映结束后厕所排起了长龙——日后人们才知道,这就叫“无尿点”电影。
《图兰朵》 1998年在太庙上演的《图兰朵》,不是普契尼的《图兰朵》,而是张艺谋的《图兰朵》。它主打服装和舞美,号称给观众带来“震撼视觉冲击力”,其实是一场挂着“图兰朵”标签的服装秀。循着这个路子,张导开辟了“印象”实景演出系列。
托派 90年代的高校流行两个社群:一是“托派”,即考托福的一拨人,天不亮就起来收听BBC、背单词;一是“麻派”,翘课在宿舍聚众搓麻或打牌。前者嘲笑后者胸无大志,后者则反驳:海归(龟)就不土鳖了吗?
W王朔 通过小说表达对“伪君子式的存在”的积极对抗、出个人文集、折腾影视剧……作为颠覆者的王朔,在90年代成为公众人物,有人称他获得“暴发户式的成功”。对他的好恶,代表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立场。
汪国真 相对于对文学性的追求,浅白、易懂的表达,可能更适合90年代这个平民时代的诉求,这应该是汪国真最早为中学生追捧、最终红遍全国的原因。年少时在笔记本上手抄过汪国真诗歌这事儿,如今想起来却仿佛人生囧点。
吴小莉 一说到吴小莉,人们马上会想到1998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她被朱镕基总理提问的情景。事后她总结诀窍:要穿着鲜艳,她那天穿了大红色;占一个面对主席台靠左的位置,这样既能被总理也能被提问官看到。
X《相约1998》 虽然这是一首典型的晚会歌曲,但王菲、那英的演唱使之成为传唱度最高的春晚金曲之一。有趣的是,它还是不少商场的背景音乐,“来吧,来吧,相约'98;来吧,来吧,相约商场”,可以无限循环。
消费主义 随着社会的变革、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消费主义浪潮席卷中国,并成为90年代中国的重要标签。它不仅改变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作家卫慧在《上海宝贝》里要强调女主角穿的是CK内裤。
小虎队 对70后、80后来说,小虎队是他们名正言顺喜欢的第一个偶像团体,因为三位成员吴奇隆、苏有朋、陈志朋的形象之阳光、健康,连最严格的家长都挑不出毛病来,因而默认了孩子的追星行为。
小霸王学习机 90年代中期电脑尚未普及,但家长们已经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带键盘能学习五笔输入法的小霸王学习机就是抓住了家长们这种需求。不过,孩子们多半把它当游戏机玩,《超级玛丽》比背五笔词根好玩多了。
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杂志社1998年开始主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初衷,一是为了征稿,二是为了提升杂志知名度,并没有预料日后会这么火爆。其实它和今天的选秀类似,如果一个平台出过像韩寒、郭敬明这样的标杆人物,人们自然看重它。
新年音乐会 1989年起,央视开始通过卫星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994年起,中央乐团下属的北京音乐厅被承包出去后演出爆增,被称为“北京音乐厅现象”;1996年,各地举办的新年音乐会多达30台。这说明,中国已培养出一批音乐会观众。
《心太软》 对于大陆歌迷来说,说起歌手任贤齐,不能不提1997年这首瘟疫般流传的魔性金曲《心太软》。它的曲调很口水,歌词也很直白,但也许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也许是“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莫名戳中人们的痛点。
Y亦舒 早在80年代,亦舒小说在香港的影响力已经超过琼瑶。但要到90年代,中国都市化进程加快、女性参与时代发展与竞争后,亦舒小说在内地才得以流行。此时,对于亦舒笔下的都市独立女性形象,读者们才有了更多代入感。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