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白领 1995年1月,上海《青年报》刊出《大陆首次白领公众调查 》,“白领”一词引发关注。这个词在1960年代的美国指代技术人员,以区别干体力活的“蓝领”。而自90年代进入中国后,“白领”的内涵进一步演化为高收入、优雅的工作环境以及时尚生活方式,成为人人追捧的概念、大学生最向往的职业类型。
保健品 自从851口服液在80年代末开启了国内保健品营销的历史,这股热潮方兴未艾,整个90年代各种保健品粉墨登场:中华鳖精因为“马家军”的推荐风靡一时,太阳神如日中天,三株口服液重振市场,红桃K成为王牌,脑白金“咸鱼翻身”,纽崔莱后来居上。2000年,国家决定整顿保健食品行业。
C超市 1994年,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进驻中国,真正的超市出现了。第二年,家乐福等欧美外资企业也开始进入,应有尽有的商品,天天优惠的折扣,自选自取的方式使得顾客不用再看售货员的脸色,超市成了国人最喜爱的购物场所。
D大哥大 曾经的港片里,摩托罗拉3200作为江湖大佬的标配,获得“大哥大”这个接地气的美称。1987年,广东开通了首个模拟移动电话网,但因为价格和使用费昂贵,大哥大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土豪色彩。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谈及,1993年北京举行十大流行语的评选,第四名即为“大哥大”。
大宝 1993年,伴随着“大宝天天见”的广告在央视二套出现,大宝的经典产品SOD系列深入人心,成为雪花膏之后最大众化的“国货”护肤品。它以稳定的质量和朴实的品牌调性,连续多年保持销量冠军。2008年,大宝被强生收购,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个名字永远属于90年代的温情回忆。
E二奶 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政策进入成熟阶段,吸引了大批港台商人前来投资。对一些风流人士来说,在内地金屋藏娇比在港台需要的开销和承担的责任都小很多,于是出现了许多人包养一个“小老婆”的不良风气,人们戏谑地称为“包二奶”。
H呼啦圈 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曾经风靡又很快淡出的呼啦圈,因为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在中国火得铺天盖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门后挂着一两个。1994年,创造了旋转98个呼啦圈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上海小姑娘欧阳贝妮亮相春晚 ,更使得这股“呼啦圈热”如日中天。
韩流 1993年,韩剧《嫉妒》第一次登陆内地。1997年,韩剧《爱情是什么》在央视热播,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大规模涌入。《星梦奇缘》令男星安在旭成为许多人的白马王子,HOT组合更是掀起少男少女竞相追逐的街舞旋风。哈韩风潮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
黄金周 1999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双休日拼接,形成7天长假。中国人的假期多起来了。这一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令全国旅游业狠狠惊喜了一把,综合收入达141亿元,假日旅游热从此经久不衰。
IICQ 1996年,以色列Mirabillis公司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网络上快速交流,开发出一款支持发送消息和文件的即时聊天工具,取名ICQ,意为“I Seek You(我寻找你)”。软件一经推出,很快创下最高下载纪录。1998年,美国在线斥巨资收购了ICQ。
J健美裤 90年代爆款裤型,贴身、踩脚,穿起来像个倒三角。被作为健康美丽的象征,小学女生、工厂女工、广场大妈几乎人手一条。当时有句顺口溜“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调侃了这种一拥而上的全民审美。
甲A 1989年,甲A联赛正式建立;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全面推行俱乐部制,第一届甲A足球联赛正式打响。足球职业化改革给球员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代球星高峰、郝海东等崛起。尽管甲A后来深陷假球、黑哨等丑闻,但它在最初几年确实给中国球迷带来了欢乐。
金嗓子卡拉OK 从日本传至港台,一度如火如荼。1991年7月1日,金嗓子卡拉OK夜总会在广州吉祥路开业,这被认为是大陆第一家卡拉OK,也是第一家夜总会。90年代中期,中国城市娱乐业迅速发展,从沿海到内陆,从大城市到小市县,夜总会大量涌现,卡拉OK劲风猛吹。
K康师傅 1992年,台湾顶新集团在天津生产出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这是顶新为了进军大陆市场而特别研发的品牌。此前虽然已有大陆企业引进了方便面,但市场一直未能热起来。顶新为了标榜健康食品,命名“康师傅”,“师傅”是入乡随俗迎合了北方人的惯用称谓。
扩招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大批人满怀憧憬地走进大学。第一年的招生增幅达到42%,被评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但因为速度过快,扩招从一开始广受欢迎到后来陷入争议。人大前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
L礼仪小姐 1992年,上海市文化局主办“文化礼仪小姐先生暨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持人选拔赛”,虽然官方同时强调“文化”“艺术”“国际”,但人们只记住了“礼仪小姐”。《明报》称这年开始的选美是一场“温柔的角斗”。后来,“礼仪小姐”更多活跃在机构和项目的开业、竣工的剪彩现场。
旅游度假区 1992年,为了促使国内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国务院决定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并开发优惠,鼓励港澳台和国外企业及个人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同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包括江苏太湖、上海横沙岛在内的11处国家旅游度假区。
六神 1993年,上海家化推出了以“去痱止痒、提神醒脑”为明确定位的六神花露水。从诞生之日起,这支小绿瓶就与中国人的夏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为90年代的鲜明标志之一。小清新气息的六神花露水,还被戏称为本土版的香水,起了“six god”的花名,在兰蔻、迪奥等洋香水品牌的衬托下,别有一番风味。
M马艳丽 90年代中国“第一名模”。1995年,从运动员转型的马艳丽获得上海国际模特大赛冠军,身高1.78米的她,无论走秀还是后期创办个人品牌,都带着强大的气场和迷人的自信。陈娟红、马艳丽、谢东娜,以及1999年出道的姜培琳、吕燕等第一代女名模、超模,以东方面孔出现在国际T台。
毛戈平 1995年,电视剧《武则天》中刘晓庆的妆容,让化妆师毛戈平一夜成名。90年代中后期的时尚界,毛戈平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除了影视舞台剧造型,他也涉足时装、广告等领域,并创办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形象设计学校和彩妆品牌,影响了一代人的美容观念。
N内衣外穿 1990年,麦当娜世界巡演时的金色胸罩装造型,使得内衣外穿概念开始流行。随后,在巴黎春夏女装发布会上,花边、吊带等传统内衣元素大量出现。内衣化的时装、外露的性感,成为整个90年代经久不衰的潮流。
农家乐 90年代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旅游与休闲娱乐形式,为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需求。虽然听起来乡土味道浓郁,但“农家乐”其实是舶来品,雏形是西方的乡村旅游。最早,西班牙人把乡村城堡改造成饭店,留宿客人,同时改建农场和庄园,提供游乐和农事项目体验。
OOICQ 1999年,腾讯推出即时聊天软件,并模仿ICQ命名为OICQ,意为“Opening I Seek You(开放的ICQ)”。2000年,因为被美国ICQ公司起诉侵权,OICQ改名为QQ,并很快席卷国内市场。那只跳动的企鹅头像开启了一代人的网络社交。
SSOHO族 90年代,电脑和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让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接受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概念,选择在家里办公。但与其说SOHO是一种工作方式,不如说是生活方式。同时,SOHO作为一种住宅类型的名词,90年代初由日本首先提出。
奢侈品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姿态进入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1992年,LV专门店在北京开业,因为Logo辨识度极高,迅速成为新富阶层的身份标识。同年,北京燕莎商城在一片麦田中落成,天价商品令人咋舌,坊间流传“想了解世界富豪的生活,就去燕莎商城看看”。巴宝莉、香奈儿、古驰、阿玛尼等国际大牌纷纷在90年代入驻中国。
施拉普纳 1992年,中国足球决议实行职业化,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洋教头施拉普纳来了。这个德国人带领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打入亚洲杯足球赛半决赛,后来因未能帮助球队取得1994年世界杯参赛资格而下课。担任足球经纪人后,施拉普纳促成杨晨、谢晖等国脚转会德国俱乐部。
双休日 1995年,国务院第174号令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中国成为全球第145个实行五天工作制的国家,双休日正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
世纪结婚潮 中国人喜欢吉利数字,逢节日或“九九”之类的特殊日期尤其受新人追捧。赶在千禧年之前,1999年9月9日,这“五连九”的好日子,被称为“20世纪最适合结婚的一天”,许多70后选择在当天走进婚姻殿堂。
W网吧 1995年,国内第一家网吧“3C+T”在上海开业。此后,网吧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街小巷,每小时的收费约10—15元——虽然不算便宜,但在那十几年里,网吧对许多人来说,仍然称得上是相对廉价的重要娱乐场所,更是80后青春里不可或缺的回忆。
伟哥 1998年,Viagra在美国上市,3位科学家因此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这颗蓝色的小药丸使全球为之躁动。台湾称它为“威尔刚”,而香港及内地使用的“伟哥”则带有一种暧昧感。由于尚未引进,人们到处托关系从国外代购,直到2000年它才获准在中国上市,命名万艾可。
X休闲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1992年,“休闲”这个词在国务院文件中出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当时新兴的经济形态和服务业态,“休闲旅游”成为舒缓压力的途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新东方 1990年,北大教师俞敏洪因“私自办学”受到北大处分;第二年,俞敏洪辞职,在社会上的培训学校打工,出于教学理念的分歧,萌生了自立门户的念头;1993年,俞敏洪创立北京新东方外语学校;1995年,徐小平和王强加盟,与俞敏洪并称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作为90年代最大的商业化民间外语学校,新东方鼓舞了许多人的出国梦。
小灵通 1996年,浙江余杭电信局的徐福新提出把固定网络和无线电话结合的想法,并就此与UT斯达康公司开展合作,他们还得到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作者叶永烈的授权,使用这个本土色彩的名字来命名产品。1998年1月,小灵通在杭州余杭区开通。作为中国电信在没有移动牌照时期的特殊产物,功耗小、待机时间长的小灵通曾经深受老年用户欢迎。
写真 “写真”是个“先出口再进口”的词语,在汉语中是中国肖像画的统称,在日本语中指代摄影或照片,这个用法随着日本文化进入,在90年代的中国流行开来。因为一些明星情色写真的误导,起初人们对写真的概念等同于人体摄影,后来逐渐改观,爱美人士纷纷留影。1999年,“拍写真”进入“十大娱乐流行语”。
Y洋酒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黄霑这句广告词朗朗上口,开启了90年代中国人对洋酒的想象。1992年6月,轩尼斯XO也打入中国市场。因为价格昂贵,高端洋酒的消费者主要是特权阶级和成功人士。到了90年代末,红酒、雪茄等更多西方生活方式的代表,越来越普遍地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Z专卖店 从品类到品牌,从90年代初期的“西装专卖”“女装专卖”到中后期的“雅戈尔专卖”“杉杉专卖”,再从服装到其他行业,专卖店抢占了大街小巷。这是实体商业最风光的时期,人们在与“品牌”的初级对话中,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直销 在1990年雅芳进入中国几年后,完美和安利也纷纷加入,拉开了直销混战的序幕。许多人梦想着一夜暴富,许多人因此损失不小。直到1998年国家开始对直传销一刀切,才令这个疯狂的行业逐渐冷静。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