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庆,凭微电影《拾荒少年》获得金马奖最佳短片奖,将参加2013年土豆映像节。)
拾荒者掏出残旧的人民币,对书店店员说:我要三十本《故事会》。观众看完张思庆的这部《拾荒少年》以后,感动之余,还会疑惑:这是《故事会》投的广告吗?张思庆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哈哈大笑。再擅长编故事的人,也不会想到,大四学生的一部毕业作品,最终会获得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要不然,为什么宝马和雪佛兰没有早早就投下广告呢?
2012年是张思庆在北京电影学院的第四年,他写了两个剧本交到学校,其中一个剧本获得了学校6万元的奖金以及机器设备的免费使用权。这三个条件再加上一年的时间和同学们的帮忙,最终让张思庆拍出了《拾荒少年》。
6万元够不够用?“如果我在北京拍的话,可能会够用。但对一个创作者,他的欲望会越来越大,最后咬咬牙就去了厦门(拍摄)。”张思庆说,“把人和机器运到厦门的费用是最大的开支”,资金告急时,还找家里人要了钱。回忆当时的心境,张思庆说:“对一个学生,其实压力蛮大的。”
张思庆对《拾荒少年》的总结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类型片,无论是叙事方式和拍摄手法。”那是什么打动了评委呢?张思庆说:“我不认为这部片子是因为拍得很好而打动了评委,而是因为片子里的真诚。这份真诚来自两方面,一部分是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一部分是我在调查拾荒者时对他们的情感。”
微电影成了国际大奖的一项,却还处于数量多而质量参差不齐的状态。今年张思庆参加土豆映像节,希望质量好的作品也能在互联网上得到认可。“观众评选出来的奖项对我而言分量很重,因为拍电影是给观众看的。”
“微电影与长电影的区别,就像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各有各的读者群体。现代人的观影习惯变得短、平、快,视频网站的影响力也大,所以我看好微电影。”张思庆诧异于老家福建晋江也有很多人也在拍微电影,“微电影已经成为商品了,跟广告有点像”。
“但对一个成熟的导演而言,长片才是能力的体现。不论我拍哪个片,都是当成长片来拍的,也就是说,创作每一个细节时我都会很严谨。”张思庆并没有觉得拍个微电影就让自己成名了,“只不过是吸引了一些观众。做我们这一行,让别人知道是很重要以及很正常的。如果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什么话说得不对了,那才会出名。对我而言,当导演要当到李安这份上,才算成名。”
如今,北漂张思庆是广告公司的导演,每天坐公交车去上班。去年毕业时,他们班只有他一人找了工作。“有些人是有不找工作的资本,有些人是想全身心地投入拍电影,不想为工作所累。从毕业之后到拍得上电影,需要走很长的路,大部分人是选择漂着,偶尔接活,自己写写剧本,然后慢慢地熬,等待出头那天。”而张思庆的想法是:“导演总会有一半的时间浪费在生存上,那我不如坦诚一点,踏踏实实地找份工作,万一拍不成电影,最终还是要工作的。”
张思庆上班时坐在公交车里会听歌。“有时候听《老男孩》,我就想,能拍出‘青春’主题的人,肯定没有挤过公交车上班。因为整车人的情绪都显得很绝望,每个人都在熬日子。”张思庆以他那低沉而稚嫩的嗓音说,“中国电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了,如果我要去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我自己首先得是一个普通人。”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