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当时默默无闻、穷困潦倒、旅居慕尼黑的托马斯·沃尔夫收到一个素未谋面的编辑的信,表示要出版他的处女作《啊,失去的》。沃尔夫在回信中用了这样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我无法表达出您的信给我带来的快乐,您的夸奖使我充满了希望,对我来说,它比钻石更珍贵。”这位收到回信的编辑叫麦克斯·珀金斯,他不久前为全世界挖掘了两个不世出的天才——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而沃尔夫正被证明将是第三个。
“比钻石还珍贵”的友谊,这句话被电影《天才捕手》阐述解读得很到位,但在珀金斯和沃尔夫长达十年的合作里,除了两人之间的欣赏、信任和友谊,同时也不乏猜忌、背叛和针锋相对,电影把两人合作又对立的迷人关系中惺惺相惜的部分表达得很清楚,但对于两人分裂的实情却含含糊糊,缺乏交代,一笔带过,这种奇怪的忌讳导致最后的高潮环节太过偏离实情,而结尾又太过戛然而止。
影片细节改编上,围绕《时间与河流》的写作到出版这个重点段落刻画出沃尔夫的不羁和珀金斯的持重,由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上升到“父子之情”是非常可取的。电影不是流水账,能抓住一个事例,清楚明了地交代人物各自的性格,从而围绕他们的性格形成戏剧交锋就是胜利。这些细节,电影确实表现得非常出色,包括两人在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编辑室内对手稿的不断争论和在黑人爵士酒吧里的个性各异的表现。而在场景上,历史还原度相当出彩,这些细节,还包括纽约中央车站和大萧条时代的拟真,甚至还有菲茨杰拉德所寓居的好莱坞一角,以及沃尔夫抵达的纽约港,尤其是沃尔夫带着珀金斯来到曾经的寓所的天台,流露真情的戏抓住了“感激和依靠”这个戏眼。这几处细节抠得都十分理想,而且极度真实还原了书中的描写。
在文学理念的交代上,观众确实看到了珀金斯对编辑这一终身事业的珍视,他挖掘天才,保护天才,甚至还帮天才们打理生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对“文学”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尊重、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他个人的真知灼见。要做“读者觉察不到的编辑”,“要创造好书,尤其是能传世的好书,才是编辑一生的职责”,“一切努力都要围绕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进行”,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他对沃尔夫的呵护上,同样,对于他看重的任何作者,他都努力维持着相同的标准。虽然有关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戏不多,但贯穿着这一主题理念的传达,也并不逊色。
原著《天才的编辑》作者A.司各特·伯格曾说:“我认为传记作家应该尽可能多地让事实来主导故事发展。与此同时,传记作家的任务是把故事讲好,去寻找人物经历中的戏剧元素。” 他不仅将这个理念落实在写作中,更将其贯彻到电影的改编里,所以,不惜请来了英国正当红的戏剧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来执导;为了体现冷静克制与激情四迸对立的电影气质,又请来英伦两位演技派来展现这种“冰与火的戏剧激撞”;同时,大量的史实也被一些戏剧夸张的桥段所取代,譬如艾琳·伯恩斯坦本来臆想枪击珀金斯,在电影中被具象化,使得观众以为是真实发生过的,这种手法层出不穷。
可惜,这套手法用于电影中的效果,并不如他想象中理想。首先是戏剧手法的过多强调,导致电影影像语言上略显单薄,戏剧导演固有的对表演的重视压倒了其他电影形式的发挥,过于聚焦在两位演员身上的处理方法从而让电影有点戏剧腔,过于文学化,从而影响了普通观众对其的亲近之心;其次,伯格和导演对珀金斯和沃尔夫后期合作中的“撕逼”过于避嫌,从而导致剧本头重脚轻,未能让人物魅力更深层次地展现出来,观众看到最多的是两人美好关系的开始和展开,但对于两人为何失和乃至决裂感受并不深,从而影响了对这段“比钻石还珍贵的合作”之完整理解。
选择科林·费斯扮演珀金斯则是明智的选择,据说伯格在电影策划过程中就已认定他是不二人选。确实,相信看过《国王的演讲》的观众都会被科林·费斯超强的模仿能力和极度拟真的语言天赋征服。科林·费斯不仅在言语和举止上演绎出珀金斯特有的新英格兰人气质,及其平静儒雅外表下的坚强和固执,以及谦逊、低调和一丝不苟的正直,他还把帽子戴出了新的绅士风范,以至于最后摘帽流泪戏时,这个细节的演绎让观众十分动容。
裘德·洛出演托马斯·沃尔夫有些不合适,首先是身高和气质上的考量,沃尔夫本人身高近两米,身上带着一股疯狂迷离的天然气质,且那种疯狂不是靠演就能表现出的,虽然裘德·洛使尽全身之力去演绎那种癫狂的气质,以至于国外媒体评价他略嫌做作、浮夸,那过于英俊的脸和瘦弱的身材完全不能体现出沃尔夫对珀金斯在体形和气势上的压迫感。而所有适龄的英美中青年男演员中,真正符合这个角色气质的,唯有去年在《旅途终点》中成功扮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杰森·席格尔,其身高193cm,巧的是,那影片也是讲一个孤僻天才作家创作的故事。
妮可·基德曼饰演艾琳·伯恩斯坦同样缺乏说服力,艾琳·伯恩斯坦是犹太人,身材娇小,而妮可·基德曼不仅高挑,且影片里身上没有任何家庭主妇的味道,幸好,她表演上还算用心,在对手戏时没被科林·费斯辗压。劳拉·琳妮倒契合路易丝的感觉,但限于篇幅,同样缺乏有关珀金斯和路易斯婚姻危机的描写,所以留给她的表达空间并不多。珀金斯的五个女儿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倒可圈可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
电影改编对于珀金斯、沃尔夫和艾琳·伯恩斯坦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有些过于“现代”,除了对艾琳·伯恩斯坦表现出的妒忌不易理解外,一些三角对手戏很容易让当代观众产生“基情四溢”的错觉,是片方有意为之,还是编剧和执导上的失误?或许主因仅是片中沃尔夫和艾琳·伯恩斯坦建立的感情戏过于单薄,交代不够造成的。实际上,珀金斯对沃尔夫的青睐在片中确实有些超越朋友和拍档之嫌,但看过原著的人才会知道,这是因为珀金斯一生膝下无子只有五个女儿而造成的,其实他是视沃尔夫如同亲生儿子,但在电影里,这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