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里,看到朋友圈在转一篇10万+文章《不要在约炮的年纪谈修行》,大意是:网友们一会儿杨绛、一会儿陆家嘴,看似太装,太不真实,最后谈及年轻人不应该避世等一些观点。
读了一下,确实是一碗看似理性的好鸡汤,大众也喝得兴高采烈,但这不等于说的就有道理。
一边杨绛,一边陆家嘴,其实是正常人性。杨绛代表了文化和思辨,有很多人类的反思和生命的感悟,属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结构里的顶层;陆家嘴视频代表了性欲和好奇心,这是正常人类的潜意识,属于层次需求结构的底层。
一个正常、完整的人,他的需求是覆盖整个需求金字塔结构的,不是说文化人就只有顶层需求、简单人只有基层需求,层次需求是同时存在的。
一边杨绛,一边陆家嘴,说明朋友圈这些人是正常人,是真实的人;相反,如果“谈性的人不配谈文化,谈文化的人不能谈性”,那才是人性的泯灭和虚伪做作。
淡泊名利,其实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源头、一个信仰。
那篇10万+文章可能学习了咪蒙挑逗读者情绪的技巧,说“不是大富大贵的人,没有资格说淡泊名利”——呵呵哒。
需要纠正的是,淡泊名利不是人生的目标,没有人为了淡泊名利而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是不去多余地索取,而不是假定大富大贵后的自我反省。淡泊名利是一个人的思想源头的清净。中国最善良的往往是最底层的劳动者,因为他们知足常乐、不多妄想。相反,现实世界里的一些loser,过去穷死了,现在突然有了点钱,立马觉得自己站在了世界的中央,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淡泊名利的。
无欲则刚,是化境,莫非还需要住几年山洞才算熬出个淡泊名利的名头么?你的信仰是你世界的王,对于别人,却并非如此。
每一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表演给你看。90后、00后根本不会care这类问题。因为,我行与不行,关你屁事,我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人品也好,品质也罢,都不是一场表演,不需要自虐式的心理逻辑。
“不要在约炮的年纪谈修行”的论调,有故意挑逗大众情绪之嫌。“很多时候你在朋友圈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迷茫、不舍、青春,可能源于自己的无知罢了”——这真是神逻辑。人类的情绪宣泄是本能的行为,是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很自然的部分,不是一种表演,只是自我的精神陪伴。
把一切情绪宣泄归于无知,好像自己是一个修行多年、无欲无求的得道高人,真相却是自己在表演,忘记了生活和生命的真实,把别人的宣泄纳入自我的表演逻辑体系里,可笑至极。
“不要在恋爱的时候念佛经,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谈修行,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这句话很押韵,读着也很过瘾,但是,这句话是非常不靠谱的说教。
恋爱也好,修行也罢,跟年纪没有一毛钱关系。
现代社会中,中小学生开始谈恋爱,白发老叟享受黄昏恋;结果你说,恋爱的时候不要谈修行,那就是一辈子不能念佛经,一辈子不能谈修行了。
爱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和尚也并非没有欲望。
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儿,看似有道理,实则是一种陈旧的价值观。
在现实世界里,佛经也好,修行也罢,都在芸芸众生的世俗世界里被忘却了。年纪只是一个时间轴,爱恨情仇也好,淡泊名利也罢,不是用螺丝钉固定在年龄节点上的。没有老去的人,只有老去的心。
漫漫人生,修行不等于禁欲。修行不是一个划好舞台的表演,而是人生路上的自我陪伴。在恋爱的年纪更要谈修行,人生是一个过程,恋爱和修行可以并行。
不要这,不要那,明明是一张老气横秋的脸,何必来教诲别人怎么去年轻呢?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