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碗端上来,盛着热腾腾、满满一碗台北。山峰堆得老高,间有瀑布、林木、云雾,碗中点缀人造的城市风景,在白天投下太阳的阴影,在夜晚点亮闪光的车河。
这是杨泳梁的《一碗台北》,使人想起士林夜市灯下的小吃,想起阳明山草木葱茏的火山群,还有猫空的热茶以及俯瞰台北的角度。
“《一碗台北》源于我对台北的印象。由于工作原因,我曾多次造访这个城市,台北给我的印象是小巧、亲切、温暖,又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气质,还有就是最出名的台湾美食。我的想法诞生于这些感受之上。”杨泳梁说。
完成于2012年的《一碗台北》,耗费了杨泳梁几年时间。摄影素材是先后几次出差去台北积攒的,每次到台北,他都会四处寻找需要的素材,在这个过程里,他也积攒了对台北的认识。
“台湾人与人之间还有温情在,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这点特别令人感动,中国古代文明如果流传到今天,理想社会就应该这个样子的。”
杨泳梁的作品总使人沉浸在中国意境中,但是定睛一看,他背着相机千辛万苦采集来的素材却不是古人的山水,而是烦扰当代人也迷死当代人的大都市。
山川后退,大厦崛起;水流干涸,车流涨满;月光黯淡,灯光灿烂。即便如此,他的作品总却仍保持了浓重的中国传统味道,哪怕他表现的对象是水泥森林、城市月光。
杨泳梁对一阵清风念念不忘。
那是赵孟頫的《调良图》,画家用很细的白描笔墨勾勒人物,再用黑色色块渲染马匹,概括而有现代感。画作中有一阵清风袭来,吹起画中人的衣袖,还有马的鬃毛、马尾。“这一阵清风使中国的东方意境完全流淌出来了。”杨泳梁说。
他的作品中也有这种清风。
杨泳梁生于1980年,和同龄人一样,他经历了从“386”直到触屏电脑的数字时代,稍有不同的是,他还一直与笔墨相伴。他身上有一种古今兼容的气息,说不好是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还是从现代穿越回古代。
杨泳梁一直在表现东方美学,不同的是,他选择使用现在的技术和表现手法,并将其视为东方美学进化的一种方式。他在摄影、影像、绘画、装置上都有尝试,是用新媒体手段展现古老诗意的高手,让两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依然坚守着用原来的媒介去创作,后果恐怕是只能慢慢消亡。整个社会从手工业进化到工业时代,现在进入数字时代,社会在发生变革,然而我们的传统艺术却一直没有发生进步。中国传统艺术在宋元走到巅峰,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如今更是奄奄一息。西方艺术一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化,形式从架上绘画变成装置、摄影、影像。中国社会已经基本摒弃传统哲学思想,在朝着西方哲学体系靠拢,要让东方美学继续生存下来,表现方式的进化势在必行。”
城市化摧枯拉朽,利用最现代的手段,杨泳梁却保持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那股气。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打破了人们千城一面的感受,你在他的视觉实验里发现了不一样的上海、成都、台北,他内心的构思把你眼里的城市巧妙地洗了一遍。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