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不是新名词,也不是新鲜事物。
他们以微命名:微软(其实是庞大且坚挺的公司)、微点(软件)、微星(主板)、微卫星计划(台湾与俄罗斯合作)、微积分(描述物体运动的局部性质和整体性质,大多数人的屠龙术)、微生物(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小型生物)、微创(手术)、微电脑(微型电子计算机)、微雕(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微型雕刻)、微光源(LED)……
人人都有微状态:微观(思维视野)、微笑(最受欢迎最易懂的国际化身体语言)、微醺(能刚好通过交警的酒精测试仪)、微懂(能上手,不专业)、微爱情(恰似李敖说的那种“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现在,微家族加入了新成员:微博客(以Twitter为代表的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网络平台)、微支付(交易量大额度小,如“千字2分钱”的文学网站商业模式)、微公益(如“多背一公斤”式的普通人微不足道的付出所达成的义举)、微表情(因美剧Lie to me而流行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手法)……
说现在是“微时代”言之过甚。时代依然是大时代,烈火烹油,铁马冰河,轰轰烈烈,瞬息万变。不同的是,“微”的存在和传播形态,为这个时代编织出新面貌,提供了新动力,并让个体的面目日渐清晰可见。
大时代的无数个“小”
中国渐显大国气象,仍有弱势群体境遇变差又难能发声,如大学毕业的“蚁族”,如被清退的44.8万代课教师。
但个体的存在还是坚强地显示出来。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写给《新周刊》2009年度大盘点的判断是:“国”没有覆盖一切,“人”无处不在。他说:“‘人’,总体在被放大,可在局部,依然微小,如草芥;为‘人’的战斗,也才刚刚出发。”
个体之间的相互扶持也显示了出来。对有勇气有担当的传媒和网民来说,死了唐福珍,像死了亲婶婶;死了孙志刚,像死了亲哥哥;审了邓玉娇,像审了亲妹妹;诬陷孙中界,像诬陷了亲弟弟;伤了拆迁户,像伤了自己多年的老邻居。近年来,中国民间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让人感动,更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因此才不陷入孤独无助。有时,发声就是援手。
若说以李宇春为代表的“超女”的脱颖而出,是草根的胜利,那么,在公共事务中个体的意志选择和意见表达,更彰显了无数个“小”在大时代的价值。时评版面和论坛、价格听证会、法律草案和建筑方案公示、活动海选与票选、集体“散步”,都是理性的、心平气和的、非暴力冲突的参事议事方式。它们与革命无关,却能反映无数个“小”的诉求,从而推进社会的变革和公共生活的进步。
“微”是什么?
微,不是小,不是弱,不是卑。微,是精妙,是细致,是深入。微,是春风化雨,是无所不在,是个体被看见,是越草根越大声。
微,是国家新语境、国民新思维、传播新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的变革。这变革很小很慢,甚至有倒退反复,但它像亿万小草的微力构成伟力,终究造就春天万物生的欣欣向荣景象。细微之处见精神,微是未被命名的个体的权力,微中有洞见。
一双手虽然小,但无数双小手真正链接起社会的神经末梢,社会呈现真正的网状组织,信息开始核聚变,而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甚至连“六人理论”都被打破,人际互动更加扁平化,意见表达更为充分。
在微支付、微公益和微博客的另一端,我们看到积极的表情达意者,个体的付出能即时看到实效和业绩,自我的吁求能即时听到回音和共鸣。微行动,是真正的公权;微民,是实实在在的公民。
你问:微博客和微公益这些东东,能改变世界么?不,它能优化“我”和“你”的沟通,就足够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