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廊,大家都叫沈见华为“沈老师”,这位来自上海的自由艺术家教白族老奶奶画画,与徒弟定龙一起做起了大理的双廊农民画社。在一片客栈开发的热潮中,农民画社所在白居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安静。
“不要给大理的生活太多的光环。”沈见华认为,大理的生活只是很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一定非得来大理生活才有恬淡和安静。沈见华说,找一家上海的咖啡馆坐着,也可以很安静。他们全家迁居大理主要是因为太太秋秋的身体。“云南一直是个休养生息的地方,有很多的小村庄,很适合养身体。”所以,他说,来大理完全是个人需要,不要神化来大理的人,更不要神化来大理生活这种行为。
这几年,太太身体好了,在双廊过着安静的小日子,休养的目的还真的达到了。沈见华说,其实不工作是最大的修养。来大理前,秋秋在上海的一家美资企业做销售,业绩做得很好,身体却累垮了,医院查不出病因,但是,在双廊住了一年就全好了。
无论住在哪里,沈见华认为家人更重要,“我搞创作在哪里都一样。跟好空气、好阳光没太大关系。一个能够创作的人,就是在牢里给他一张报纸都可以搞创作。这和里面有关系,和外面没太大关系。”
现在的双廊与2009年他刚来时相比热闹了很多,临街都在修房子。但是沈见华说,他倒不太担心双廊的未来,双廊是一种个体的自主开发,可以自我完善,觉得不合适可以拆了,如果是地产商的大规模开发,被巨大的商业利益裹挟,就完全没有掉头的可能。
住在双廊,沈见华出门不多,“穿成这样怎么出门?”他穿着绛紫色中式绸褂、黑色阔腿长裤,脚上一双木屐,常常盘腿坐在家中起居室的一张沙发椅上,戴着墨镜,他说,双廊这里的阳光太强,暗一点,眼睛会比较舒服。不出门并不意味着跟这个地方没有交道。不时会有邻居来串门聊天,这就是乡村生活。
一天,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来找沈见华,让他帮忙争取低保,她觉得来沈家的人多,总有个把可以说得上话的人。沈见华建议她求人不如求己,学画,然后帮她卖掉。老太太和双廊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什么都不懂,怎么能画画?沈见华说,家贫文盲,但慧根未绝,这是老奶奶能画画的最基本前提。在他看来,读了太多书,学了太多规反而不会画了。
沈见华说,“我就是用不教而教的方法,你让他们感觉你在教他们,他们会觉得难,学不好。”他就是做一个设置,比如一个放颜料的梯子,99种颜料,红的一排、绿的一排、紫的一排,老奶奶们就像绣花抽丝线一样,想要什么颜色就选一种,不用给她们讲专业的配色,她们自己就学会如何用色了。一朵真花放在她们面前,她们不知道怎么画,因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很难将现实的立体造型转化成平面图案。但是,将花放在投影仪下面,有了一个平面的造型,她们就一下子明白了。
2012年“双廊白族农民画”甚至展到了北京,八十多岁的王炳秀老奶奶第一次坐飞机去了北京。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