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是晚清民国之际排在前列的大人物,但是,此公入仕之后,好长时间默默无闻。虽说待在看起来机会颇多的翰林院,却属于那种黑透了的黑翰林,一个外放做考官的机会都没有得过。徐世昌的转运,是因为应袁世凯之约,在小站新军的营务处挂职,做了袁的幕僚。不过,他真正升官,还是托了时局转换的福。庚子义和团闹完之后,朝廷要搞新政了。搞新政需要新式人才。真正懂西学之人,一时半会儿,哪里去找?袁世凯练新军,属于洋务,跟着袁世凯办事的徐世昌,也就凑合着算是半新不旧的人才了。所以,袁世凯一保奏,徐世昌就得了一个记名道台(没有实缺,仅仅有那个级别),朝廷从逃难地西安回銮之后,徐世昌还就真的升官了。
历来,翰林升迁,按规矩,每次拎出来20个人一起见皇帝,然后排名第一那位升了,其余19人还回原单位(翰林院)供职。这19人,人称抬轿的,抬轿可不白抬,升官那位得大大破费一下,请这些人吃饭。那次召见,排在第一的是朱延熙,徐世昌则排在第十三。见完了,大家都认为此番升官的是姓朱的了,姓朱的也老老实实于东华门九和兴酒楼请大家喝酒,正喝着,上面消息传来,升官的居然是徐世昌,做了国子监司业。破费了的朱延熙好生无趣,大家一揖而散。国子监司业虽只是六品官,但毕竟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这一天,徐世昌已经48岁,离他32岁入翰林,已经16年了。
此后,徐世昌一帆风顺,翻着跟头往上走。他做了国子监司业不到两年,朝廷成立商部,尚书是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袁世凯一向跟奕劻走得近,跟载振自是酒肉朋友,办新事业,得用新人,于是,特保徐世昌做商部左丞(仅次于尚书侍郎),一下子从六品升为三品。然后以副都统衔主持练兵处,进而兵部侍郎,入军机,巡警部尚书,民政部尚书,外放为东三省总督,成为方面大员。就连至交兼靠山袁世凯在溥仪上台之后,被小皇帝的爹给开了缺,赶回老家钓鱼,徐世昌的官运都没受影响。朝廷搞皇族内阁,内阁四个汉人中,徐世昌是第一个,做了第一个责任内阁的协理大臣,荣誉衔则是内阁大学士和太子太傅。可以说,位极人臣,一个满人朝廷里汉人官员中的No.1。
新政需要新人才,真懂西学的人虽然不多,但以中国之大,还是能找出几个来的。徐世昌发迹那年,朝廷举行经济特科考试,呼啦啦也取了好些人。但这样的人,顽固派攻击,西太后多少也有点放心不下,所以三鼎甲梁士诒、杨度、张一麐,一个也未见任用,都被袁世凯弄走。在过渡时期,能让西太后放心的,还是早先的洋务人才。当然,徐世昌的被重用,跟袁世凯集团的整体崛起不无关系,但如果徐世昌还是一个翰林,没有过洋务的经历,肯定也没戏。可以说,翰林加洋务,就是徐世昌起家的本钱。这个本钱,能最大限度地让太后放心,好像也能办点新事。
清朝的特色,翰林就是士子之秀,历代皇帝都重视。翰林出身的大臣,死的时候可以得一个“文”字的谥号,让别人望尘莫及。尽管徐世昌是黑翰林,但这个出身确实让他占了大便宜。半新不旧,新事能不能办好不说,至少让人看了踏实。当年袁世凯集团比徐世昌懂行的人,土鳖有杨度、梁士诒和张一麐,海龟有唐绍仪和蔡廷干。他们都没有徐世昌爬得快,升得高,清朝垮台之时,单讲官阶,就差了好大一截。
虽然说,庚子之后,西太后明白非学西方办新政不可,但真办起来,也是边做边学。洋学生也是一点点引进来,官位一点点对他们开放。在最初的过渡时期,老的洋务人才还是要挑大梁。徐世昌一辈子,都没见到他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但是,办事还就是比较稳当,新政的事都办了,办好办坏两说,但在哪个岗位,都没出大娄子。即便是国家转型,也就是这样的人,才让最高领导放心,睡得着觉。就差没给他一张条子,上面写着:你办事,我放心。钦此。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