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年才上星的深圳卫视,在业内和观众心里就像个“90后”——刚出道不久,有活力,有干劲,却没有亮点,缺乏关注度。一直以来,这家电视台的强项都是新闻;湖南、江苏、浙江等几大卫视早已瓜分了综艺节目的蛋糕,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效应。“我们要脱颖而出就得也有一档明星综艺类的旗舰节目,且不能与既有的综艺形态一样。”深圳卫视节目总监易骅说。
本来,2010年10月去参加戛纳电视节前,台里的计划是选一档成熟的、经过多个国家观众检验的综艺类节目回来。但看了多天之后,让大家同时眼前一亮的竟然是一档由比利时一家私人电视台做的、只做出来10期的节目——Generation Show。
原版的模式里,一期节目只有70分钟,以游戏、竞赛为主,90秒钟一道题,节奏很快。深圳卫视则根据国内综艺节目的惯例,将时间延长至90分钟,更强调其年代视角和人文概念,每道题之后都留一段时间让明星嘉宾进行讨论,分享个人经历,从而引发相应代际的观众共鸣。因为有问答环节,很多传统概念里不可能存在于综艺节目中的因素,比如电影、纪录片、新闻、社会热点、生活常识,都被加入了《年代秀》,于是,节目呈现出强烈的混搭风格。
整个《年代秀》的幕后团队有40多个人,几乎都是80后。节目创办之初,最难的是做内容.“那群80后的孩子,他们对于60年代和70年代完全没有概念,只能集体补课。”易骅说,那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谈到60年代的电影,就得把那个年代最著名的电影都看一遍;谈到诗歌,就得都读一遍。就这样一年多下来,他们对过去的熟悉程度都赶上了自己的父母。“现在,我们把他们称为‘神一样的出题团队’。”
相对其他综艺形式,《年代秀》的环节多、细节多,需要明星嘉宾配合的也多。他们每月录一次,录6天、录4期。剩下的时间则是各种繁杂的准备。他们要找来那些既能体现年代情怀,又有信息量的老物件、原版视频或者当事人。他们会针对嘉宾的特殊经历设计特别的主题,比如邀请姜昆来分享北大荒,这样,嘉宾很乐意,现场效果很自然,观众看得也很过瘾。
因为年代的基因,《年代秀》也自然地萌生出一种责任感。易骅说,尽管是综艺节目,追求轻松、搞笑,但他们总会留一块柔软、温暖的地方给那些需要关注的群体和社会生态。当最早的一批南极科考站成员坐着轮椅出现在现场时,很多观众都感动得哭了。(采访/文莉莎)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