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半夜离婚,8月14日当天微信公众平台上相关文章超过一万篇,自媒体人、品牌、段子手等各路人马大开脑洞,连夜炮制10万+,上午的热点到下午就变成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信息。
追热点都追出了套路,最后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人们每天都在无聊信息中漂流。
在中心化媒体时代,电视、报纸掌握了话语金字塔制高点。今天塔顶被削平,渠道无限分散,兴趣圈层化、碎片化,再也没有谁一呼百应。精英媒体开始焦虑,茫然四顾发现不再吃香。
你追的新闻热点,到底有什么价值?99%的追热点,除了刷存在感,毫无意义。
碎片化阅读已占领新世代的空闲时光。曾经,90后大学生最关注的80后作家的前三名依次是韩寒、刘同、郭敬明;现在,90后非大学生可能更关注王思聪,那个有众多浑号、号召力不亚于其首富老爸的网红。
那么偶像呢?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偶像,都是大叔级或奶奶级了。新世代不知也不关心谁是这些偶像。他们推崇的派别,山头林立,彩旗飘扬,没有中心。
你面对一面最新世代的魔方墙,各有各的图案,从远处看却找不到大图案。
《新周刊》曾批“弱智的中国电视”“病态传媒”,现在是直播无聊,去神圣化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聊化生存。
从前有事就打电话或发短信,现在TA没完没了地挂在你面前。99%的朋友圈与你无关,汝之蜜糖,我之砒霜。我们被强迫过着别人的生活。
关注是一种权利,在没有选票时关注也是一种投票,关键看你投给了谁。
去年最后一天午夜,上海中山北路镇坪路口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三位美女主播正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网络游戏《炉石传说》,撞车画面被同步传到了网上。报道称,现场有人员受伤,豪车包括GTR等严重受损。没有多少人关注那位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的被撞者——一位25岁海归。
人们惊叹于熊猫TV横空出世,全面崛起于新兴的视频直播市场,其杀手锏是娱乐和游戏,王牌是众多美女主播。
直播成为最新世代的趣味,直播睡觉,直播吃饭,当然,你得是美女帅哥,或另类有趣。够八卦、够逗比、够萌、够卡哇伊成为优先标准。这些标准与教科书上宣称的大相径庭。互联网正强势将最新世代从家长、老师、老板的手中抢走,聚集并建立自己的王国。这个王国嘲笑一切崇高、伪崇高和说教。
直播也是表演,不过是角色扮演。那些明星大腕更是角色扮演,按照经纪公司的脚本扮演。每次微博剧透,搞不好都是助手拟好的,为的是执行宣传策略。粉丝们疯狂叫好,TA在微博上应了一个没有?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以往覆盖在偶像身上的神秘感与距离感消失了。人们对明星或网红的生活有一种自然的好奇心,也乐于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发布在微博、Facebook、Twitter甚至直播软件上,以吸引大众的目光。“吃喝拉撒都要发状态”,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要延伸到社会化媒体上,这已经成为明星增强影响力和亲和力的常态。
现在是克里斯玛传播(即魅力传播)时代,如果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楷模可以膜拜,那就哈一个明星,就像哈一只小狗吧。
从前看完新闻就关,现在你会一直下拉,看完王宝强的,还有其他明星的,没完没了,除非你有极强自控力。
看娱乐八卦至少可以不看那些装腔作势的新闻。社会化新闻以“新、奇、特、快”为特点,标题党是10万+的标配。人们每天刷着新奇又无聊的帖子。这是个“资讯懒人”的时代,能看视频就不看文字,能看标题就不看内文,一篇文章如果下拉七八下还没完就懒得再翻了。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于1964年提出创见:“媒体即讯息。”意思是人们理解一个讯息时,会受到其传播方式的影响。当时个人电脑、手机和网路根本就不存在。如今我们进入这个科技时代,才能真正理解他深远的先见。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在《网路让我们变笨?》一书中写道:“网路提供大量的讯息,也塑造我们思考的过程。网路削弱我们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如今,不论我是否上网,我都希望能依照网路模式获得大量的讯息。”
一位英国牧师告诫:“不要让这个世界同化你,不要让电子资讯塑造你的思维方式。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
我们无法阻挡排山倒海而来的讯息,只是,不要让无聊的信息洪流塑造你,把你变成一只小小爬虫,随波逐流。
从社会调查结果看,95后是手游的一代、贴吧的一代、以各自为中心的一代。微博形成的公众议题对他们不再适用,他们在QQ上、在贴吧和微信里分享的都是小趣味、小情调、小话题。
游戏加直播是御宅族的新玩法,切中了最新世代的兴趣点。只是,那次直播车祸事件发生后,人们关注的是直播中断,是豪车损坏,而此时被撞者的家属和所在单位一直责问,为何没有人道歉,无论是当事人还是主办方。
历次热门事件中,新媒体屡屡“绑架”事件走向。《新周刊》曾以专题《围观改变中国》鼓励这个新态势。现在的新媒体,都呈离散状态,失去了会聚话题的能力,连微博都变成鸡肋。
经济学界的知道分子汪丁丁早就断言,知识分子行将就木——社会不需要一个专门看管良心的阶层,因为该阶层自身也不能免除利己之心。有无知识将不再是社会良心的判别标准。可想见,未来的新媒体浪潮之中,你将看不到知识分子,充其量只有知道分子,更多的则是成千上万部“推土机”,每天推平,每天堆起新山头。
再没人引领话题了吗?好像这并无不好,说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主题。但一个失去主题的社会,尤其是这个非现代型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关心自己没什么不好,这是理性和法治的起点,只是还会有柴静、雷洋这样的热点,碎片化时代能否再聚拢话题,对现实形成推动才是关键。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