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打尽,我们拜访了东京最值得去的31家咖啡店》《日本有个世界级的艺术节,中国人却很少知道》《被忽略的“剧场里的日本”,能乐/歌舞伎/舞踏都是怎么回事?》《逛逛逛,史上最全的台湾博物馆攻略》《15天走完珠峰EBC环线后,我最推荐这6大极致体验》《去加尔各答做义工照顾垂死之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普鲁士,纳粹,东德,行走柏林感受三重历史的交叠》《纽约搓澡哪家强?》……
这是知乎网上一组由全球旅行达人撰写的体验文章标题。这群“旅行体验师”,年轻、好奇、勇于冒险、精通各国语言、有学识,他们的体验涉及全球各地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看似五花八门,核心关键词则是三个:“猎奇”“清单体”与“仪式感”。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着未来几年旅行的主流趋势。
自媒体红人咪蒙的《有趣,才是一辈子的春药》一文传遍了朋友圈。没错,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鸡汤已经不管用了,人们改吃春药了。传统的旅游景点项目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无论是感官体验,还是社交体验——不够新奇、高大上怎么晒朋友圈?
其中,就有一群不要命的美国摄影师,把美国政府编撰发布的一本“世界危险旅行地”指南当作行程目的,跑到这37个或因内战,或因恐怖袭击,或因犯罪率高企而充满危险的地方冒险。很庆幸他们都安然无恙,他们用身体力行与摄影作品刺激着我们的想象力,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
一项调查显示,从全球范围看,各个年龄层的游客都在寻求新的旅游体验。未来十年,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国民将对新型的旅游方式产生兴趣,比如游轮、房车、背包旅行、探险旅行等。这类新型的旅游需求也将在未来十年内催生旅游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而全球酒店预订网站缤客(Booking.com)发布的《2017旅游趋势报告》也提到,旅行者们在2017年会进一步释放对于“深度游”的热情与期待。其中,45%的旅行者在2017年的出行目的地选择上会更加偏“冒险”一些,而47%的人则想抢“鲜”涉足周边朋友都不曾去过的地方。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兴趣不再被归类成“大众”或“小众”,这是一个“分众”的时代。手工艺之旅、文艺十足的博物馆之旅、豪车极速体验之旅、时装周之旅,都让专业而细分的旅行供应商开始尝到甜头。想收藏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不妨试试“住住别人家之旅”。
美国作家比尔·波特显然是个旅行先锋人士。1989年,这位大胡子修禅者在终南山、武夷山探寻隐士,写成《空谷幽兰》;1991年,他从香港启程,途经上海,再到山东,探索中国文化的中心地带,从黄河入海口逆流而上,追溯至源头,写成《黄河之旅》;隔年,他像古代的玄奘一样,从西安出发,一路经过兰州、武威、敦煌,一直到伊斯兰堡,写下《丝绸之路》;2006年,他又拜访了禅宗的各位大师,写下《禅的行囊》;而他的新作是《寻人不遇》,在书中,他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的坟墓……
畅销书排行榜的数据,证明这个“歪果仁”的中国传统文化清单之旅多么受欢迎。另一个例子是,2009年,平面设计师尼克·汉德沿着英国海岸骑行,完成了这段长约5000英里的冒险之旅。途中,他访问了许多杰出的传统手艺人和工匠,如造船人、品茶人、自行车技师、奶酪制造者……你可以在《在海岸的对话》(Conversations on the Coast)一书中看到其中20个人的故事。
寻找清单、创造清单,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种深度线性旅行,像一个思维游戏,有助于我们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满足了某种收藏癖心理。
在互联网时代说生活趋势,如果不带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太空技术、O2O等关键词,似乎都不好意思谈未来。缤客的《2017旅游趋势报告》数据显示,44%的旅行者希望通过智能手机轻松做好行程,与此同时,超过一半旅行者(52%)认为2017年旅游App的使用率会更高。
但不只是旅游领域的App,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平台,都可能引发旅行行为。2015年,一位知名社交App的COO写了封长信给导演贾樟柯,分享了自己青年时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孤独感,也表达了自己的产品想为当代年轻人同样“富于好奇”“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渴望沟通”的情感做点什么。长信情真意切,贾樟柯被打动了,答应合作,为这个舆论定位成“约炮神器”的App拍一个三分钟广告,讲“孤独感”的故事:办公楼里的白领,爱好形意拳;工厂流水线上的女工,喜欢文身;小镇的普通男青年,是古塔爱好者——三个因为独特爱好在原有环境里显得异类的年轻人,通过这个网络社交平台,找到了同类。他们搭乘汽车、高铁、飞机,相约在线下见面,一同练习形意拳、讨论文身、造访古塔。
就像比尔·波特,这位老外拜访每位诗人的墓地、故居或祠堂时,都会用一个小杯子盛满威士忌,将这杯70度的烈酒洒在地上,与古人“神交”。尽管他在浙江湖州探访元代诗僧石屋清珙禅师的墓地时不慎摔伤了腿,但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依然认为值得。
是的,旅行与大部分行业不一样,它可有可无,耗费时间、金钱,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仪式。它是一份“占有声明”,也是一个连接内心的过程。旅行的未来,未来的旅行,肯定会享受到科技的惠益,但又始终得回到现实,走心、走力。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