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和喉是两个概念,咽通食道,喉通气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咽与喉相连而有别,咽在后,下连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喉在前,下通气道,连于肺脏,属肺之系。《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咽喉并称,指会厌以上、舌根以下这块地方,俗称嗓子眼,古称嗌。嗓子向下一分为二成为咽和喉,分界点就是会厌软骨。清代医家王清任精通尸体解剖,在《医林改错》一书里指出:“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喉门之物也。”会厌位于舌骨体后方,上宽下窄,状如花瓣,呼吸时会厌上启,吞咽或呕吐时会厌下盖,以使水谷与气体各循其道,不致有误。
从小我妈就教育我们,吃饭时不许乱说话、打闹,要说话前先把嘴里的东西咽干净了再说;在外面疯玩儿回来气喘吁吁的时候不许马上吃饭喝水,等气儿喘匀了再吃喝。这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是怕咽喉紊乱不分,会厌软骨遮盖气管不及或打开过早,把食物或水呛到气管里;或者把吸入的空气吞到食道、胃里,造成腹痛胀气。老话说“食不言寝不语”,道理就在这里。
咽喉的实际含义偏向喉。人可以几天十几天不吃饭不喝水,但是不呼吸却分分钟要命。所以,“扼住命运的咽喉”多指喉咙,杀人割喉也是割断位置靠前的气管。《后汉书·霍谞传》记载:“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咽喉是外界通向人体内部的门户,咽通六腑,喉通五脏。在咽喉有一圈免疫卫士构建的咽淋巴环,由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组成。生病时,大夫检查嗓子能看到肿大的是腭扁桃体,位于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
中医称扁桃体为乳蛾、喉核,认为扁桃体出现红肿、疼痛、化脓、高热,是人体正气抵御外邪而产生的热毒,属于正常预警,治疗上要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中药,比如金银花、连翘、桔梗、玄参等。已经化脓的,古代中医已经有巧妙的针刀手法。为避免小孩子害怕,儿科医师把粗针藏在毛笔头里,将毛笔深入患儿口腔,迅速刺破脓包。正胜邪退,扁桃体自然会恢复常态。
扁桃体这个报警器如果反复感染,有的西医往往一切了事。中医认为,这破坏了咽喉的免疫淋巴环,导致病邪长驱直入;另外,切除扁桃体,心胞和心神失去屏障,患者会变得敏感、易怒,抑郁的发病可能性增大。预防咽喉肿痛,保持自身免疫功能正常运行就行,不晚睡、不熬夜,少吃辛辣上火的东西。儿童要少吃鸡肉,临床上常见头天晚上孩子吃了,第二天就嗓子疼,发烧。因为小儿体质偏热,鸡肉性热,两者叠加,心火就蹿上来了。我治过一例猩红热患儿,孩子出院回家,姥姥心疼孩子,炖了鸡汤滋补,当晚高烧又起来了,舌头芒刺红得跟草莓似的,嗓子都烂了。
快速治疗扁桃体肿大疼痛、发热,可以针刺少商穴或在商阳穴放血,也可以用耳针在耳尖放血。点按膻中,揉按到痛点消失;点按巨阙上脘穴,揉散硬结。咽喉常见病还有梅核气,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患者自觉嗓子眼儿里有异物,吞,咽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但喝水、吃饭并不受影响。患者多半怀疑自己得了肿瘤,到医院做喉镜检查却啥都没有。西医称之为癔球,中医则认为是无形的气瘀结在咽喉,与患者的体质、情绪有关。治疗的方药有半夏厚朴汤、开胸顺气丸。此外,点按期门、膻中穴,或用开肋捋筋、疏肝理气的手法按摩,能快速消除症状。
临床上还常见慢性咽炎,算是职业病,教师、演员、主播好发。这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不是因为正邪交争,而是内在阴血不足。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外,其余经脉或直接抵达咽喉,或于咽喉旁经过。中医一般用养血、滋阴、润燥的方药,比如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针刺内脚踝正下方的骨缝照海穴,也能有效缓解咽喉干燥、疼痛。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