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化不是新东西,但不可回避的是,它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并将从小众范畴进入大众视野,直到人们完全适应并忘记性别这道界限,无论是在衣着、装扮、行为、活动或社会认同上,都只以他们真实心意而定,怎么方便、舒适、快乐怎么来。
所以,在2017年,你如果听到男歌手被评为年度女性,女演员出演男配角,厕所不分性别,根本不用大惊小怪。
2016年11月,电影《奇异博士》上映,素有“雌雄同体”之称的女星蒂尔达·斯文顿再次以性别不明的形象出现——她扮演的古一法师在原著中是个男性。这对蒂尔达其实没什么难度,二十多年前,她就在奇幻电影《奥兰朵》中扮演从少年变成女性的跨性别者。同样都是电影角色,且角色性别冲击不再是重点,二十多年后的影迷和媒体却比以前激动,欢呼由她出演古一法师“宣示无性别时代的来临”,欢呼者的勇气与嗅觉其实来自电影之外。
几乎就在同时,英国Glamour杂志将U2乐队主唱波诺选为2016年年度女性之一,以表彰他为促进性别平等而做出的贡献。上海的首座无性别公共厕所也在2016年11月下旬正式投入使用。所谓无性别公厕,简言之就是一种没有性别限制、男女皆可使用的独立公共卫生间,除了上海,重庆、沈阳等多个中国城市也有相应设置。一个新事物出现,总有争议,很多人质疑无性别公厕毫无必要并担心隐患,也有人认为意义大于争议,至少对于无性别化趋势而言,没有什么比直接解决生理问题的厕所来得更直接。
“无性别”概念已经开始渗入生活。最开始是衣服,正如着装一向是潮流最鲜明直接的载体。你身边的男士将不再拒绝蕾丝、花瓣、绸缎等“娘气”的元素,因为男装使用传统审美中“女性化”的色彩与材质是2017年的流行。2017伦敦男装周上,Moschino让高大的男模们穿上带蕾丝边的运动服走过T台,Burberry、Gucci则把玫瑰刺绣衬衣与花朵镂空丝袜用在男士成衣系列中。
你也会发现,时装杂志或时尚博主喜欢探讨的“明星撞衫”中多了一个“跨性别撞衫”分类,他们会列举哪些品牌的哪些款式最有“无性别”风格。2016年,杨幂、宋茜等女星就与李易峰、权志龙、吴亦凡等小鲜肉“异性撞衫”好几次,频率最高的那件宽大连帽衫来自瑞典品牌Acne Studios,它曾在2016巴黎男装周推出专门的“无性别着装主义”服装展。
Acne Studios的衣服轮廓宽大,线条简单,设计不偏向所谓男性阳刚或女性柔美。这是很多“无性别风”服装的共性:不仅有着反常态造型的前卫,更有着明确的性别主张,即彻底无视性别问题,只要有型、舒适、好看就行。一些常见的快时尚品牌也会给普通人尝试无性风的机会,Zara就在2016年推出 “Ungendered”(无性别)系列,包含简约的 T恤、牛仔、卫衣和针织衫、慢跑裤等单品。
把蕾丝用到男装上与放弃男女特性的服装“无性别化”显然是一体两面的实现方式:可以选择打破界限,反对传统审美与习惯,也可以在原来的非黑即白之间选一个新的过渡地带,让二者均适用。作为无性别化大趋势的一部分,这两种方式将延伸到非服装领域。比如,你会发现更多的男性美妆博主,男人们会释放人类爱美的本能,他们关心眉形、修容、护肤,商场里的美妆专柜会有更多男性护肤品,而且他们不会因此减少所谓“男子气概”,或者根本不那么在乎这个问题。2016年7月,英国知名百货公司Selfridges就开放了一个1.72万平方英尺的新概念零售空间,里面所有的柜位与单品的分布不再受到性别限制。设计师Faye Toogood解释道:“21世纪的我们,需要认知到性别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而不是透过这个社会或任何商业行为来限制自我。”
Faye Toogood的意思是,无性别化是价值潮流带动的消费变动,是一场与性别标签化的对抗,在这波新潮流中,人们想跨过性别造成的樊篱。女孩可以剪短头发穿上长裤,装扮得像个男孩,也可以留长发或穿长裙;男孩可以任性穿蕾丝,也可以蓄胡子开机车。性别不该有行为范式,无性别化不是刻意与传统的男女概念对抗——那会进入另一种非黑即白,变成女式男人或者男式女人。
“无性别化”既可以被理解为当下社会对性别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和解,是一种进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归。某种程度上,性别差异本来就是社会化行为。英国心理学家、作家科迪莉亚·法恩在著作《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改变了我的大脑?》(Delusions of Gender)中称,就事实而言,男女之间在神经功能方面没有重大差异。男人和女人的大脑可能存在微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她说:“那是灵活的、可锻造的、可以变化的。很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提出过类似观点,即男女角色的分配不过是农业文明遗留的产物,在那个时期需要男性展示体力阳刚,女性展示温婉顾家。但经济模式与社会分工在现代已经变化,女性有了进入价值市场与男性同场竞争的机会;在告别体力生产的科技时代,男性的一些生理优势被弱化,不必非得表现出强悍、硬朗。”
这意味着,在2017年或往后,随着无性别化趋势强化,不论男女,都可以自如地做自己,彻底按照个人喜欢的方式选择服装、工作、行为模式、语言风格。比如更多女性可以进入科技产品开发、建筑师等男性色彩一贯浓厚的行业而不受歧视或排挤。在结婚生子、家庭角色的问题上,男女之间也会出现更多元的组合,而不再是男主内女主外。如果女性工作能力更强,男性在家带孩子,或者两个人都继续工作,忘记女人一定得生孩子这件事,快快乐乐做丁克,又有什么不可以?
曾有心理学家称,既粗犷又细腻的中性气质的人比极度女性化或男性化的人更优秀、更健康。在无性别化观念普及的未来,人们或许会发现这一现象的真实原因是雌雄同体的人更具勇气和创造力——无论蒂尔达·斯文顿或张国荣,他们之所以更具魅力,并非他们敢打扮成与传统性别形象完全不同的样子,成为一个感性魅惑的男人或者棱角分明的女人,而是因为他们敢于尝试,想怎样就怎样。
这样说来,无性别化实际上是一种前卫的精神潮流。而在历史上,也能找到其源头:安东尼·凡·戴克等人的画作显示,300多年前的男性盔甲上还披着蕾丝领结,而法国大革命之前,时装款式也不由性别而划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