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出身的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森·W.奥尔德里奇在他的论著《老钱:富人的精神起源》中,通过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和众多显赫家族的史事轶闻的叙述,阐释了“老钱”来自祖先财富的传递和积累,“新钱”来自市井商人追求自利、奋斗的结果,并认为拥有“新钱”者被视作财富新贵,而拥有“老钱”者才可成为上层阶级。
像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家族拥有的就是“老钱”,而被蔑称为“暴发户”的新兴企业家、知名运动员等新富阶层,则被划入到“新钱”行列。排名靠前的寄宿学校、众多的城市标志、帆船协会、大学俱乐部等,均是老钱概念的载体,老钱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传统、尊贵、政治势力、早期成功企业家的传世网络,更在公益慈善领域,担当社会责任上,显得更加从容淡定,游刃有余。
从某种程度上看,西方的富人们确实有着更积极更成熟的社会担当,这种利人悦己的担当,早已形成了一种公认的传统,一种发自内心的习惯,一种自然而然无需争辩的应有之举,像静水深流一般,已然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在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诞生了众多富可敌国的大家族、大财团,他们一方面受益于日益完善的私人产权制度、财富的管理制度以及稳定的经济社会制度,巨额财富得以扩容和传承,另一方面又积极回馈社会,各类公益基金为社会持续贡献正能量。
即便是从新教徒和冒险者发端而来的美国,建国短短两百多年,涌现出来的无数富人家族也都在自觉地用高额的纳税、大笔的慈善捐赠、平和收敛的低调生活,塑造着一个尽可能公平的社会环境。
但是,西方的富人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群“好富人”、“好榜样”,他们在财富急剧积累的阶段,骄奢淫逸的程度绝不不亚于当下中国的一些富人,比如在欧洲,曾经有过私人列车,在D字头火车上,哥儿几个专门弄一个车厢,在车厢里头肆意挥霍嚣张。
对富人们来说,要做一个受人尊重的富人,比赚钱更难的是如何花好钱,这是一门自古就有的老学问,却也是现在许多富人需要恶补的一门必修课。
这些欧美富人的公益慈善观,早已经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冲动,他们并不以行善为施舍,而是发乎情,存乎心,不矫揉,不造作,不掺假,不打折,是真正的人性之善。
公益慈善,一直是西方富人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
2006年6月,“股神”沃伦·巴菲特宣布他将捐出全部资产的85%用于慈善事业,合计374亿美元,这个数字也使得这笔捐款成为美国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慈善捐款。纵横商场大半辈子的巴菲特后来这样阐释他“裸捐”的原因——对他而言,最宝贵的已非财富,而是时间,能与家人利用这1%的财富获得无价的幸福与快乐,胜过独自享受99%的财产。这是属于沃伦·巴菲特的“慈善承诺”。
巴菲特这笔捐赠巨款的5/6都将投给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这是一家旨在促进全球卫生和教育领域平等的非盈利性质机构,他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正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2008年7月,当比尔·盖茨正式卸下在微软的实权职务、专注于全球慈善事业时,他才54岁。此后,盖茨挂起了他的高尔夫球杆,他的解释很简单:“玩高尔夫球占用的时间太多了。”
在美国,慈善行为一直为人称道,被认为是有能力者身体力行、强者支持弱者的一件美事。事实上,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慈善捐款最兴盛和按人口比例志愿者最多的国家,慈善机构掌握着约占10%GDP的财富,这其中,富人的捐款理所当然地占了大头。据统计,在美国有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13岁以上人口中的50%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平均每个家庭捐出年收入的3%至4%。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慈善事业亦发端于百年前的美国。有着“钢铁大王”之称的卡内基被世人誉为美国慈善事业之父,今天人们敬重的不是他创造出的巨额财富,而是他留给后人的慈善遗产——他认为“拥有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主张富人在伦理、道德上有责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并且身体力行;他捐献了自己几乎全部的财富,成立了卡内基基金会,留下了具有“教父般”影响力的经典之作《财富的福音》。
类似的还有洛克菲勒、塞奇和福特等众多公益基金会的建立,这些希望自己的家族能以“助人家族”的形象名载史册的先富者们,为后世树立起了真正的富人好榜样。
不仅在新富的美国,在积累了数百年财富的西欧,不少富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也是道德。近代欧洲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推手——梅蒂奇家族,借助对人文艺术、现代科技领域的资助,推动了文艺复兴大潮,使欧洲结束中世纪黑暗,迈向现代化社会;瑞典籍的科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在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在他死后把巨额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以此奖励那些“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出身于马其顿一个富裕家庭的特蕾莎修女,放弃优裕生活,投身慈善,成为全球穷人的“圣母”……
正如热心慈善的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所说:“我不觉得收养孩子是什么人道主义,因为这并非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馈赠,拥有彼此是我们的幸运。”
老钱阶层不一定都是好人,新钱阶层也不一定都是坏人,举止得体、富有礼貌、品味高雅、道德高尚、奉献社会从来就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不论贫富,亦不论新老。
“人家都忙着挣钱,没有时间提高素质,所以差了点,穷得只有剩下钱了。”一位网友这样调侃如今的中国富人们,吐槽的正是公众对这一群体“富而不仁”的普遍观感。
“富贵不代表富贵,真正的贵族在西方,他们更有富人应有的担当。”自然而然地,网友们又搬出了他们心中中国富人的“学习榜样”。怎么个担当法?普遍的回答是——除了洁身自好、不事张扬、做好示范之外,还积极投身公益,还富于民,与社会分享巨额财富。而这恰恰又与当今中国富人们层出不穷的炫富闹剧、恃富而骄的丑闻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最新的例证是,深圳富人圈已有人喝人奶了……两相比较之下,似乎高下立判了。
创建了万通集团的中国企业家冯仑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在欧洲,一个有钱的家族300年后还在,而且经过这300年,第一代干的坏事,第二代改一点,第三代改一点,最后都变成社会的道德楷模了。中国基本没到第二代就完了,而第一代人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在道德上又都存在一些问题。
冯仑说,钱的时间长短在气味上也有区别,在欧洲,越老越长的钱越有贵族气,比较稳定,还会做一些公益的事情,而新钱往往比较鲁莽,拿下来很快就要折腾出去。这在部分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BOBO一族代表的新钱不只获得较少尊重,甚至被公开嘲讽——媒体认为他们一边炫耀财富、开豪车和私人飞机,一边虚伪地同情穷人、支持节能环保。
如今的中国,几乎难觅老钱的影踪。“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宿命和改革开放的短短时间,并没有积累下底蕴深厚、低调平和的老钱群体。如今中国的富人群体虽难以有专门的组织,但相对构成简单,他们以工商业主,金融、股市投资人和明星群体为主,数代世袭继承者寥若晨星。
在公众直观朴素的印象中,西方的富人们早已开始了“达则兼济天下”,而中国的某些富人却到处招摇过市,用钱撩拨着世人的神经,甚至炫耀着自己的暴力慈善,无法让人尊重。
为什么西方的富人们赚了钱,做了公益,担当了责任,最后还赢得了尊重,而中国的富人们也赚了钱,却大多远离公益慈善,或者做得不多、不够、不好,甚至给社会普遍留下了“为富不仁”的观感?
不管怎样,富人们早已经有了榜样,剩下来要看的是,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学习的准备。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