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曾用“前沿上海,底蕴北京,实用广州”和“北京是世家子,广州是商人,上海是职业经理人”,来定义中国最具话题性的这三座城市。
每一个北漂、沪漂和广漂对他们的栖身之所又爱又恨。他们爱这些都市夜晚之魅惑、生活之便利、机会之繁多、社会之守序,但他们也与整个城市格格不入——那些弄不懂的语言、吃不惯的食物、摸不透的习性、挤不进的圈子。
你融入,你观察,你吸收,才有机会被帝都、魔都和妖都所接纳。假装本地人,其实是一场生活真人秀。
试着像北京爷们一样用下巴颏和别人聊天!
想要假装北京人,首先你要大气。对小打小闹不感兴趣,对小模小样看不上眼。要喝“大碗茶”,向往成为“大腕”、“大款”和“大官”。就连找媳妇,也得挑个“大家闺秀”。时刻谨记北京土著精神——局气、厚道、牛逼和有面儿。
北京歌手大张伟在一次访谈中聊起了北京爷们。吸溜着炒肝,吃大肠子满嘴蒜,跟别人聊世界、聊生活、聊未来,这种既高端又low的感觉也只有北京人能营造出来。他们不卑不亢,再好的时候也讲究凑合。
北京爷们的坐姿也实在出众,他们喜欢躺着坐,懒洋洋地将身体交付给椅子,扭曲得像一摊泥,拿肚子当电脑桌,头一边歪着,大张伟称之为“莫名其妙没有必要的放松”。大多数人见面时双方点头示意,只有北京人见面抬一下头,也用不着说话,纯粹用下巴颏和别人聊天。
你的每一句骂街都要时刻保持着一种京范儿。不是把手指伸得老远去数落,而是从下巴底下搓出手,指向别人:“你干吗呢!”一股特狂、特匪、特混不吝的气质。
有人说,上海男人是瓷器,北京男人是毛坯。身为“毛坯”的你,应该仁义、厚道、实在,愿意扛事,该说的话一定给说到,该办的事一定给办好,该找的人一定给找齐,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零碎。不求大富大贵,但求无愧于心,就图个舒坦。
也不能少了诙谐幽默的元素,这是北京人的标志性品格。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里,青年被交警扣留无法脱身,他这么哀求:“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满嘴的“皮实”、“瓷实”、“数落”、“大发”,或又来“寸劲儿”、“压根儿”、“敢情儿”、“背书不打奔儿”,用地道北京话神聊海哨胡抡,说明你已经上道了。
吴裕泰的茉莉花茶、信远斋的酸梅汤,有事没事来一杯,“牛二”(牛栏山二锅头)也隔三差五地喝起来。肖复兴在《北京人》里说,北京人喝酒,讲究的是“人间路窄酒杯宽”。冷酒伤胃,热酒伤肝,但无酒可真是伤心!
谨遵阿拉上海宁“等价交换”的还礼原则!
想要假装上海人,首先你要精打细算。精明是你需要学习的第一课。在上海人的价值系统里,憨厚老实没有地位,它被称为“戆”。上海方言中有一套不断更新的丰富词汇,专门挖苦讽刺不精明的人:戆大、洋盘、阿木林、十三点、猪头三、冤大头、不懂经、搞七廿三、拎不清……对长得漂亮但拎不清的女孩,你可以叫她们“聪明面孔笨肚肠”。
杨东平在《城市季风》里提到,“海派”无论作为城市人格还是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商的文化”。从节俭、勤快、信用、守时、效率等商业行为和基础性品质中,发展出了敬业精神、工作精神、契约精神、职业道德的商业伦理和意识形态。
上海人不喜欢占便宜,也不喜欢让人占便宜,讲的是“大家各归各”。你要将实惠的概念牢记在心。总之,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买到便宜货、捞到外快、一举两得,都称得上实惠。
这也是上海人居家过日子的基本原则。一个经典的段子说,上海人待人接客很热情,快到饭点时,他会告诉你附近有一家价格便宜实惠的饭馆。
你在食物上向上海人靠拢。爱上油面筋塞肉,爱上八宝饭、八宝鸭,爱上乔家栅和王家沙的点心,爱上罗春阁和大壶春的生煎馒头,也不会再有豆浆的甜咸之争了——老上海当然只喝咸豆浆。你最不能释怀的是泡饭。沈嘉禄在《上海老味道》里写道:“对上海人来说,汤是白食素餐的润滑剂,可将饭粒顺顺当当地送进咽喉。”
你还需要学会讲规矩。上海街头的争吵往往是一个复杂冗长的论理过程,作家程乃珊曾举一例:众人排队买法式面包,某人不排队直接买到。一排队者不服,找经理反映。经理拍其肩膀说:“我认识他,所以他可以不排队,如果我认识你,你也可以不排队,可惜我不认识你。”经理的话居然获得了大家认同,买卖过程继续顺利进行。
张爱玲说:“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他们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浑水摸鱼,可上海人有处世艺术,他们阿谀谄媚的伎俩不致演得过火。”记得学点上海人的人情礼数:不随便接受人情,如若接受,尽早还清。同时,还礼和受礼的价格基本相等,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和老广一起来做餐前涮碗涮筷仪式!
想要假装老广,你的一天应当从饮茶开始。老广看重早茶,有“一盅两件叹早茶”的说法。“叹”者,享受也。清早起来,走进酒楼,挑一张桌子坐定,等待上茶。叉烧包、马蹄糕、虾饺、蒸凤爪,各来一笼。当他人为你倒茶沏水时,记得扣两指为谢。
如此边吃边聊直到早茶收档,可称得上是“叹世界”(享清福)。黄天骥在《岭南新语》里写道:“在夙兴夜寐奋力拼搏之余,追求恬恬舒泰,享受‘一蛊两件’之类的乐趣,便成为多数广州人的集体潜意识。”
期间最重要的是,你得享受洗涤碗筷茶具时心境的愉悦。“涮碗涮筷仪式”如同全国各地新近流行起来的“拍照杀菌仪式”,代表着广州人的虔诚。也难怪名声在外的广州塔(可用更地道的叫法“扭纹柴”和“小蛮腰”),被吐槽形似一把正在飞速涮洗中的筷子。
食在广州,你需要先变成当地吃货。广州人的饮食讲究原汁原味,偶然也会蘸点鲜酱,但点到为止。他们爱喝老火靓汤,也怀念在小艇上烹煮的艇仔粥,更是无法割舍热气腾腾的云吞面和香气四溢的牛杂。
你也可在路边来一杯凉茶,以解腹中烧腊和荔枝的火气。或者选择更具怀旧氛围的沙示,忍受风油精和红花油的混合味道,遥想老广们的童年滋味,大声念道:“终于揾返呢种感觉!”
使用白话技能让你的身份逼真值瞬间提升。你开始用“早晨”代替“早上好”,用“陈生”代替“陈先生”,用“又靓又平”代替“物美价廉”,用“打边炉”代替“火锅”,用“士多啤梨”代替“草莓”,用“散纸”代替“零钱”,用“吹水”代替“侃大山”。挤下地铁时,来一句“唔该”(谢谢),再学会拉长音,在句末添加各种语气助词,如:乜嘢?系啱嘅!
“亲”、“美女”和“小伙儿”的称呼在广州行不通,你得尝试来一句“靓女”或“靓仔”。无法从外表判断年龄时,叫一声“靓仔”、“靓女”准没错,还能让对方心情愉悦。这句约定俗成的称呼既代表着广州人对别人的敬意,也体现了广州人的圆滑。
造型上的改头换面也是立竿见影。穿上人字拖和短裤的你,在别地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广州却是相当自在。务实低调,着装随意,说话圆滑有趣,热爱本地美食,都是典型的广州人性格。黄天骥在《岭南新语》中用“生猛”和“淡定”概括道:这组对立的概念辩证统一在广州人的精神层面上。
你还可在春节去花市走一遭,在中超季去天体主场撑恒大,在回南天采购除湿盒,伴着雨声唱起童谣《落雨大》:“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