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指数:1998年,总人口674.14万,流动人口175万。2012年,总人口1270万,流动人口700余万。
房价指数:1998年,4792元/平方米。2012年,约14044元/平方米。
打车难度指数:三星
灰霾天指数:2012年71.4天
城市定位:“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 “首善之区”。
摄影师颜长江2012年1月写了一篇题为“失落吧!广州”的文章,认为广州现在的基本定位是地区性城市:“当然也号称‘北上广’,但这指的是人口爆炸、房价、堵车、污染以及跳楼人次,所以,多用于‘逃离北上广’。此外,你要说影响力、创意能力、幸福指数、情调、大公司总部以至长篇小说或流行歌曲的质与量……这样一看,广州就一个地区性城市。”
做地区性城市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在努力向上的企盼中,广州越来越不像自己。
15年前的广州,相比于当时北京的保守、上海的老土,广州是头号希望之城、创新之城,这是广州乃至广东的特色所在。更让广州人不自在的是,广州一直以来的“第三城”地位,正在受到威胁。和广州争夺“第三城”位置的,除了咄咄逼人的天津,还有深圳和苏州。2010年的“两会”上,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称,广州不如天津,“什么时候说广州是第三大城市,我还是第一次听见!”这个说法,太刺激广州人了,就像传媒人陈扬在专栏里所说,“广州所谓中国第三城的地位不保,至少面子上不好受”。
陈扬认为,早在2000年,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广州和天津已经是不少圈子里的热门话题。回顾广州十几年来的发展,有些急、有些乱、有些急功近利甚至是慌不择路折腾胡来,跟“保卫第三城”的焦虑有相当大的关系。2010年10月,亚运会举办前一个月,广州市建委花了4920万元,突击将市内16座高架桥的路面用油漆刷黑。据说这种做法是广州市政府派员去华东考察学来的——广州什么时候出去学人家的东西了?
2012年8月,广州在一周内推出世界文化名城、广州教育城、博物馆之城、国际金融城等四个规划项目,则是城市规划慌不择路的一个例子。就在这四座“城”出台的时候,广州已经建成或者在建的“城”计有:广州大学城、图书馆之城、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如此算来,光是各种“城”就有十几个。
而广州的城市定位,一直摇摆不定:1993年,率先加入“世界大都市协会”的广州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1996年,修正为“区域中心城市”;2003年,提法变了,叫“现代化大都市”;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后,又重提“国际大都市”定位。
15年前,本刊把广州描述为“最说不清的城市”,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林树森对此颇为震动,并表示,“我们一定要把广州说清楚”。15年来,广州努力说清楚自己,它有了全国最大的大学城、最高的电视塔、由顶尖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可这些北京、上海没有吗?
如今,天河成为广州的飞地,珠江新城变成陆家嘴,广州人保护骑楼屡受挫折,广州人都住到了遥远的番禺、花都、金沙洲、凤凰城,吃一碗正宗的粥粉面饭要寻找攻略才能完成。
广州要像北京、像上海,怎么才能像自己?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