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指数:1998年,总人口1464万,流动人口158万。2012年,总人口2380万,流动人口960万。
房价指数:1998年,3026元/平方米。2012年,23113元/平方米。
打车难度指数:3颗星(司机服务很好,但你打不到)
灰霾天指数:2012年,优良343天。(来源:上海市环保局公报)
城市定位: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
如果你要其他中国人来形容上海,最先出口的词会是“傲娇”,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都很骄傲和“傲娇”。
城市形象宣传片上的陆家嘴的高楼闪现,内环上车水马龙,为了带起“牛市”的外滩牛望着江,奢侈品牌开出有五层楼的“全球之家”。在这座平均海拔2米2的城市,历史就是外滩上的几栋房子和法租界的几棵梧桐。而人们所说的,除了各种数字,用每晚对着外滩的大霓虹灯上闪烁的“I Love SH”,就能概括。
1998年,“新天地”还仅是一片待拆迁区,2001年第一期开业后,只待在西面喝酒的上海人认为假石库门会是一个笑话。但现在,稍微摩登一点的游客,到了上海打上“差头”,直接就奔新天地。这里两块抹布形状的大楼,本来会是一座七星级酒店——据说进门参观就要付200美元,最终因为金融危机成为泡影。但游客们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回去,直接在自己的城市里也造成一个“××新天地”。
在“魔都”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中,有着另一种直观表现。从2004年起的上海F1大奖赛,这场赛事连同赛场耗资千亿,至今没有盈利,却被郁知非一手推到国家地位的高度。最后郁知非牵连入社保案,现在的F1上海站赛程已被挤到清明节,除了铁杆车迷,无人再来喝彩。
这就是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15年来,这里的人口从1千万变成2千万,流动人口从中国人变成全世界人,但关于上海人的观点从未被改变过:傲娇、斤斤计较、胆小怕事。
上海的媒体从不“惹事”,皆因上海人爱看的就是吃喝玩乐和天气预报。上海的电视生态圈与全国各地像隔着一片海洋,明星学跳舞这类赏心悦目的事情百看不厌。上海人的新闻,在其他中国人看来肤浅得发指。2002年起,六点档的《新闻坊》成了最受欢迎的新闻节目,里面讲的都是些鸡毛蒜皮邻居争公用地盘的社区新闻,但大家乐此不疲,后来《新老娘舅》索性把矛盾双方请上电视台,中间坐个居委会大妈,一群人吵上大半个小时。
上海人从90年代开始拱手让出话语权,对“大事”充耳不闻,只介意“今年流行几公分高的鞋跟”这类小事。但如果要让他们放弃这种肤浅,他们会反过来叫你“硬盘”,这是来自上海话里“洋盘”的一种说法,官方又称“新上海人”。老上海人对他们有意见:随地扔垃圾,说话太大声,公众场合不懂礼让,过度占用本地人资源。有个电台主持人让不喜欢这座城市的朋友“抱成一团”——他因为政治不正确后来被下了岗,但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全粤语播音的广州吗?
在这个近几年物价已经超过纽约的城市里,大多数人都在努力保持个人生活中每个细节的“体面”,你可以说那是对美的追求,也可以称之为傲娇。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