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部电影一碰头,总会成就很多话题。
《王的盛宴》、《一九四二》、《泰囧》先后上映,从现实到网络,话题不断、观点不断、吵架也不断。
上一次有这样的盛况,还是当年《太阳照常升起》、《色,戒》先后上映的时候。不同的是,这两部电影都收获了好评,写字的人唯一要比拼的是如何夸出花来。而现在,人们踌躇了,眼下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边站。
不揣冒昧地分类,《王的盛宴》阴郁,《一九四二》老实,《泰囧》直接,且不论各自品质如何,它们分别代表着思考、记录和欢闹,也分别代表着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这原本这就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不同侧面,想说话而无法表达、想书写而难以执笔、想放松而终究全面娱乐。如果每个人能理解自己的复杂性,那么也应该理解不同人群的复杂性,每个人都可以选取自己的趣味,而并不因此在我们中间划出鸿沟。
但可惜我们是一个价值观名为多元实则分裂的社会,而且是想以消灭对方声音的方式来消灭分裂。我们首先要选边站——草根立场在眼下是最安全的,然后我们就要看对方站哪里——反精英、反权威是最有号召力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口诛笔伐、销骨鞭尸,古今如此、概莫能外。
至于对战的方式,很有趣,所有想要发言的人,都在借着别人的嘴说话。有微博称冯小刚“对中国人的人性绝望了”,转发者众,冯小刚连忙声明从未说过这话。可这话已然传播开了,转发者自顾自喷发着自己的感情,缘由如何已不再引人注目。
当然,这也是一个娱乐化的社会。托新媒体的福,微博大大降低了文字的门槛,段子和俏皮话是评论的最好方式。只要有好玩的句子,它就会传播开来,接受者再也没有耐心自己去阅读和思考——所有的营销人都应该正视这一点。
当评论越来越碎片化,传播越来越人际化,而阶层意识却强烈地互不信任时,对任何一件事情的评价就变得情绪化——所有的一切就是看不顺眼,反正就是看不顺眼。真遗憾看到电影评论最终也变成了“五毛公知”式的泥浆摔跤。
反权威,也是一种权威;反道德,同样是一种道德卫士。没有谁高谁低,这不过是一场争夺解释权的战争,赋予、捍卫、反对,是每个人在和自己对面的人战斗。观众早已退席,这已经不再是电影的事。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李安,钱赚了、好评收了,你们掐吧,我先走了。
你站在哪边?我站在哪边?我们为何不能保留各自的趣味而理解对方的存在?我们为何不能有一个互相妥协的契约而认可彼此的差异?
不如我们来读读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一个群众运动想要赢得大量信徒,必须拆散所有既有团体的纽带。”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