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世界图书中有12%都是德语的吗?相对于占世界人口仅1.2%的德国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严谨而崇尚理性的德国人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甚至说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都不为过。笔者旅居柏林多年,对德国人的读书热情颇有体会。
德国人的“耗书量”是很大的。记得看过一个德国书业协会的统计,德国人有91%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完全不读书的只占9%。其中,23%属于“平均阅读者”,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属于“大量阅读者”,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书虫,令我印象深刻。记得我国的全民阅读调查发现有一半中国人完全不读书,一比较才发现差距竟如此之大。
这么些“饥肠辘辘”的读者群催生了德国发达的出版业。德国人口仅8180千万,却拥有着全球第二大的图书市场,仅次于美国,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比中国高出17%。德国2011年出版新书9.38万种,平均每万人11.5种;相比之下,中国出版新书16.8万种,平均每万人仅1.25种。
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首都柏林则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平均每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著名的旅游系列丛书Time Out就曾经这样描写柏林:“把你的电子书阅读器留在飞机上吧,因为柏林塞满了印刷书。”近年来,西方图书零售业开始呈现“复古”、“逆快餐文化”的趋势,柏林就是这一趋势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有一句话你得记住,这是每个德国人都知道的话:“对一本喜爱的书,你绝对不能借,而要占有它。”给德国人送礼的话,送书总是最妥当的。
柏林的书店数目繁多且种类新奇,即使在德国都算特例。在这里,闹市区和购物中心大多被Lehmanns、Thalia、Hugendubel、Mayersche等大型连锁书店占据。而众多充满特色与生活气息的街区则是琳琅满目的独立书店的领地:“死定了”侦探小说书店(Totsicher Krimibuchhandlung)、“书之拱门”(Buecherbogen)、“你读我吗”(Do youreadme)、“每立方米”(Pro qm)、“十二颗星”(Die 12 Sterne)、“书之森林”(Buecherwald)……鲜明的特色光从书店名中就能略见一斑。
为什么德国人如此热爱阅读?在与一位德国朋友的交谈中,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位友人曾经游学中国5年,取了个中文名字叫马龙,后来成为了德国最大报纸《图片报》的政治新闻记者。马龙认为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原因:“德国人的确有爱书的传统。在天冷的时候,在暖暖的家里泡一杯咖啡并看几页书,许多德国人理想的周末就是这样的。读书就像一种身份地位象征。无论哪个社会阶层,读书多的人在哪儿都受人尊重。”马龙说。
“有一句话你得记住,这是每个德国人都知道的话,我没记错的话是来自尼采:‘对一本喜爱的书,你绝对不能借,而要占有它。’给德国人送礼的话,送书总是最妥当的,书店也因此总是最受欢迎的购买礼物的地方。我还记得杜斯曼(Dussmann,德国著名小众书店)于15年前在柏林开张时的盛况,店内摆设了许多大沙发上坐满了淘书的人,许多人一呆就是半天。”我问道:“难道他们就不怕客人光看不买么?”马龙说:“不会的。如果一个人愿意在书店花几小时看书选书,他买书的积极性自然也更高。”
杜斯曼这家享有盛名的书店正是“逆快餐文化”的代表。正如他们的标语“Born tobecult”(为小众而生)一样,决不走薄利多销廉价畅销书的路子,而是坚持自己的特色。例如,杜斯曼拥有全世界最全的古典、歌剧书籍和德国最全的英语书籍。每当圣诞节之前都有特殊服务,顾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者小纸条把他们的书单留下,店员在两三个小时内就会把书整理出来。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文学奖得主Felicitas Hoppe就曾如此描述这家书店:“自从我来到柏林,我就只呆在杜斯曼……我坐在沙发上,想象着我不是来买而是只来看,甚至在这儿住下,让他们把我锁在里面,趁着街上的灯光,写我自己的书。”
相比杜斯曼,一些更小的独立书店就更加有个性。例如,“死定了”不仅只卖侦探小说,而且你绝对找不到Dan Brown这类“大路货”。十几年来,店主只卖他自己读过并且觉得好的侦探小说,现在品种已经达到了数万种。“书之拱门”则是一家建筑、设计与艺术专业书店,被许多书虫誉为柏林最美的书店。这不只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轻轨车站下的拱形空间,更因为精心挑选的各种大开本图册,令人赏心悦目。“每立方米”书店是以设计风格出名的英语主题书店,独特的间隔给顾客提供别样的购物与阅读感受,其城市、流行文化、设计以及自由派的政治和经济评论书籍吸引了许多居住在柏林的外籍人士。
柏林乃至德国为数众多的书店除了销售书籍外,还扮演着活跃的文化交流促进场所的角色,大大小小的朗诵会、读书会、文学沙龙等活动遍地都是。
我住的柏林普兰茨劳尔伯格区就是一个典型“小资”文化街区,走几步就能看到各种古董店、黑胶碟店和书店。几个月以前,附近又新开张了一家书店,名叫Ocelot – not just anotherbookstore,书店的设计简洁而现代,大落地橱窗中摆放着几本新上市的书籍和电子阅读器,其中有好几本莫言的作品,令我记住了这家书店。正巧最近在写读书的话题,我因此探访书店的经营者弗利特约夫·克雷特。
我问他,这一区已经有那么多书店了,为什么还要选在这里开。“这就像街头巷尾的小咖啡店,开得越多,人们似乎也光顾得越多,热闹起来大家都有生意。柏林的书店多少也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克雷特说,而他自己的书店里也设立了很大的咖啡和甜点柜台。“当然,最根本的一点是,人的求知欲是不会退减的,这是我从事这个行业最根本的信念。”后面这个观点是很典型的德国人的思维方式,相信只要阅读传统在,书就有市场。
像其他独立书店一样,Ocelot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克雷特选择的是传统图书与数字图书的结合。在他的书店里,顾客既可以翻阅印刷版的书,也可以用iPad等电子阅读器查看和购买数字版图书。图书数字化是大趋势,这一点克雷特和他的德国出版业同行都是清楚的。“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会随着改变,这是必然的。拥抱这些改变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在柏林的图书市场上,许多较大的书店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得比较前,相对来说独立书店还稍微保守一些。这就是我的书店的定位。”
柏林乃至德国为数众多的书店除了销售书籍外,还扮演着活跃的文化交流促进场所的角色,大大小小的朗诵会、读书会、文学沙龙等活动遍地都是,只要翻开当地报纸就能找到这些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15世纪古登堡在西方发明活字印刷术后,德语文化得到了迅速普及,德国成为了欧洲的图书交易中心。到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后,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带领德国进入了一段被称为“阅读狂热”的时期,文学沙龙一时蔚为风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德国在作家、出版物和读者数量等各方面都全面超越法国,成为欧洲文化领军国。
德国被称为哲学家和诗人的国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歌德、席勒、海涅、布莱希特等等,可谓群星璀璨。德国更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国度,爱因斯坦、赫兹、伦琴等名字如雷贯耳。德国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多达102人,数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这些惊人的成就,相信与德国强势的阅读文化有深刻的联系。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