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指数:2012年,总人口1012万。
1998年,总人口731万,流动人口38万。2012年,总人口1012万,流动人口191万。
房价指数:1998年,1600元/平方米;2012年,6349元/平方米。
打车难度指数:两星
灰霾天指数:2012年45天(据《2012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称,2012年武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1天)
城市定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1年7月,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连同他的外号“满城挖”一起出现在了美国《纽约时报》上,这个外号的英文表述是这样的:Mr. Digging Around the City。
“我知道,在网络上有人叫我‘满城挖’”——阮成发在2011年12月同当地人大代表座谈时,坦然接受了人们送给他的这个外号。
显然,阮成发是很清楚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他的——全市火力全开的施工建设给市民的生活、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及不便。他说能理解市民的感受,但是“建设不会停止,我会顶着骂名继续下去”——前五年在城区挖,未来五年还要挖到远城区去,“大建设时期,也是出问题最大,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很容易找到理由让一些建设工地不开工。但是,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我们不这样做,我们会对不住这座城市,对不住市民。对这座城市负责,我就必须这样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记者请阮成发概括武汉这一年的年度汉字,他选择的依然是令他情有独钟的“挖”字 。
近年的武汉,绝对可算作中国这个“世界工地”与“急之国”的一个绝妙缩影。自2008年至今,武汉每年都有超过5000个的建设工地同时在全市遍地开花:通高铁、修地铁、架桥、挖长江隧道……从2012年起,武汉每年都将开通一条地铁线;2013年将有6条地铁同时开建,全市的工地总数也将超过1万个。到2015年,将有12条过长江通道,10条过汉江通道。
任何人只要拿这座城市的曾经与现在作对照,一定会明白它为何要急。
“九省通衢”武汉自清末、民国及1949年后,都是全国经济体系的排头位置。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的综合实力也仍然位列全国前四,仅次于三大直辖市。但再往后,武汉就如同“中部塌陷”的写照,大不如前,就算在中部地区,它的地位也频遭同区其他城市如长沙、郑州的挑战。曾经风头无两的“东方芝加哥”沦落为“中国最大的县城”,武汉岂能不急。如同“中部崛起”的口号一样,武汉也声称要“复兴大武汉”。
自2004年开始的城中村改造,当地官员称“2015年,武汉将彻底告别城中村”;为了给地铁让路,建成才8年的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广场——洪山广场被拆掉重建;连通东湖和沙湖的“楚河汉街”项目——这仅是“六湖连通”的第一步;“1+6”新城构想;“1+8”城市圈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频频动作的背后是它急于“复兴”的焦躁不安。
此阶段的武汉,晴天尘土飞扬,暴雨天则可供“看海”。2011年6月9日至24日,半月之间,武汉因三场暴雨而出现全城积水,以至全城拥堵。报告显示,其中6月18日武汉市的88处渍水点中,有46处由施工建设造成。中国最美丽的校园——武汉大学,也再添一景,海景。
事后,阮成发在工作会议上追问:“一场暴雨就成一片泽国,究竟是谁的责?该负什么责?将如何追责?”
15年前,《新周刊》给了武汉“最市民化的城市”头衔;15年后,武汉这座城市依然表现的乱和杂,但原因却有些不同。前两年频发的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现在常见因在地铁里吃饭或抢座而引发的争吵、扭打的情况,以及总像是在吵架一样的说话方式,似乎也在告诉外界,这座城市很火大,很焦躁。
不过,这可能也仅是当下中国的一个缩影而已。在武汉生活近25年的乐评人李皖说,“所有中国人都正在成为武汉人”。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