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年,在英吉利海峡中点和波特兰及柯唐坦半岛之间海域,英国的舰队与当时执世界海军牛耳的荷兰共和国舰队发生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被后世海军史学家视为革命性的时刻,值得一谈。英国海军史专家N.罗杰把引发英荷战争的主要动力归因于英国政权的需要。通过暴力革命上台的政权,建立在社会恐惧的基础之上,因此,海陆军的扩张就成为政权运行的关键政策;反过来,规模极度扩张的军队引发财政危机,如何开辟海外贸易的财源遂成为优先的课题。同时,战争也符合那时的英国社会对荷兰海洋贸易获暴利的极度嫉妒心情。事实上,在英荷战争之前,英国已经对法国进行了不宣而战的海上私掠战争。
内战几乎摧毁了英国在“三十年战争”中因中立而发达的武装运输船队,荷兰大批量的商业运输船只则提供了廉价而方便的海洋运输工具,这让英国人意识到,要解决目前的困难,必须战胜荷兰。此时荷兰刚好处于黄金时代的衰落时期,独立只要靠内陆省份的陆军就能赢得,海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以及领导体制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削弱。这正是英国人的机会,革命政府的国务委员会决定趁机夺取对北海与英吉利海峡的控制。简言之,由于航运业的廉价,以及英国银行业、保险业的发达,拥有全欧洲彼时最繁荣的经济体系,处于衰落期的荷兰就成为英国的最佳猎物了。
到1653年,双方的舰队已经发生过数次海上作战。波特兰海战之前,海上作战的主要方式还是双方舰只的混战,各自装备数十门火炮的战舰捉对厮杀,混战一气。英国舰队在海峡与北海频繁伏击荷兰舰队,荷兰舰队则为给庞大的商船队护航而不得不应战。
这年的1月30日,荷兰海军名将特伦姆普率领70艘战舰,护送着150艘商船,自伊拉德雷岛起航返回荷兰。2月18日,当舰队航行到波特兰附近,荷兰人发现了在上风和北边位置守候的英国舰队。奇怪的是,发起攻击的并不是英国人,因为当时处于上风位置的英国舰只仅有指挥官布莱克领导的一个分队,还来不及侦察部署,大部分舰只并未转向上风位。这就使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
荷兰舰队占得先机,然而,由于荷兰当时对海军的压制和忽视,水手们纪律废弛,战斗技能更是非常低下,荷兰人的首轮炮火几乎都是落空的。这让英国舰队赢得了集结的时间,并开始有效的反击。第二天,追击的英国舰队开始给荷兰人造成很大损失。特伦姆普在一片混乱中使舰队组成后卫队形,掩护商船队往北撤退,但有些荷兰舰只已经擅自逃跑了。第三天,有些荷兰舰只开始缺少弹药。到20日,当夜幕降临,荷兰舰队被英国人围堵在法国一侧海岸迪埃普附近的海湾,似乎已穷途末路。布莱克决定在黎明时发动最后一击,彻底剿灭被围困住的猎物。
最后,特伦姆普还是指挥舰队和船队趁黑夜溜出了包围圈。这场战斗使英国人意识到,缺少战术纪律和战法训练的舰队,即使在巨大的优势条件下也难以赢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些严肃反思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当年的3月29日,英国海军发布《关于战斗中改进战斗命令的指令》,明确要求战斗中的舰队应分为左右两翼,右翼由舰队指挥官率领,左翼则由海军少将率领,而战斗中的各分队应与各自旗舰保持完整的阵列,如此,成阵列的舰队依次用一边船舷的侧射活力集中攻击对方舰群。这就是海战史上沿袭数百年,直到航空和导弹时代才消亡的战列舰编队作战战法的起源。
由于英国人采用了革命性的战法,此后的作战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1653年7月31日,在又一次英国编队战舰的攻击下,威名显赫的特伦姆普阵亡。荷兰舰队副统领德维兹这样总结 “海上马车夫”之国的命运:“我敢断言,也必须陈明,现在,英国人已是我们的主人,并控制了海洋。”因为控制了海峡和北海,英国人终于迈出了征服七海的坚实一步。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