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山现在的梦想只是一个轻钢结构的屋架子——他在双廊待了7年,娶妻生子之后,最终决定租当地农民的土地盖个客栈,然后继续他的“蓝脚印”公益项目,帮助当地学校开展美学教育,给支教老师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待下去。
做医药销售的刘金山是中国最早一批背包客,九十年代就带着装备上路了。作为最早来到丽江、大理的背包客,刘金山亲身见证了整个商业化进程。在1996年大地震之前,有一拨最早的外地人在丽江常住,那才是真正的隐居生活。地震之后,好多游客涌进丽江,古城地价变贵,生意好做了,本地人收入增加了,一部分人开始暴富。住在丽江的外地人开始分化,一部分成为商人,另一部分挪地方,从古城核心区挪到古城边上,再过几年,古城也呆不下去了,就去束河、白沙。2005年以后,大公司的资本开始在丽江运作,然后,我们就看到了现在的丽江。
刘金山的感受是,现在的双廊跟丽江很像,只是双廊把时间更加压缩了。现在的双廊,看起来跟中国许多旅游城市一样,一到节假日,游人便接踵摩肩,但是,在刘金山看来,对这里冲击最大的不是外来游客,而是钱。
最近两年,外地人都过来修客栈,而且都经营得不错,后来的人借钱、贷款、凑钱都要盖房子,这让双廊成为一片如火如荼的大工地。
2006年,刘金山第一次到双廊,那时还是一个小渔村。最早到双廊开客栈的都是租下村民的宅基地盖房子,最长可以租用十五到二十年,租约终止后,房子会留给村民。
刘金山常跟过来开客栈的朋友说,租个老院子改造,一来有当地特色,二来能在双廊留下一些老院子。因为老院子拆一栋少一栋,可能不到十年就再也见不到现在的双廊。但是,租院子的人愿意,当地人并不乐意,因为租约终止后房子归他们所有,他们不想到时候接手一个旧房子。刘金山的感受是,双廊当地人很精明,他们先不谈租房价格,而是先打听买家的投资金额。投资额会直接关系到将来给他们留一座怎样的房子。
双廊还有一个很尴尬的情况,所谓白族建筑风格并没有一个参考,老房子拆得差不多了。新房子虽然使用了白族元素,但都有所夸大或变动,并且逐渐形成风尚,大家都照着盖,以为就是白族风格了。
急速的商业化也对乡村生活造成了冲击。白族女人很能干,在工地上背沙、干重活的都是女人。白族男人相对生活悠闲舒适。现在家里有点钱了,累活、挣不了大钱的活这些男人都不愿意干,他们只想做大生意。但大生意又不是那么好做,所以干脆就打麻将,现在村子里一天输赢几万块很正常。
还有教育问题,“蓝脚印”项目与偏远山区学校有联系,刘金山说,当地孩子成长过程面临很大问题。有一次,和他们聊天,有一个孩子才小学五年级,就自称老大,向低年级学生收保护费,他说想上学就是因为学校有架打。父母、学校、社会对这样的孩子都放弃了。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