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皮可能是命名最为形象的产品,只要把它套在iPod Touch上,你的播放器就具备跟iPhone一样的功能,而且它相当便宜,不过几百块钱,按照一般人的揣测,苹果皮在消费实用主义泛滥的中国市场中,应该可以大卖。但现实是,苹果皮至今仍处于青涩的阶段,反倒是中兴仿冒苹果皮的产品Peel搞的风风火火,准备近期在美国上市。
说实话,苹果皮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产品。它有点山寨,却有不少自主意识。它看上去是独立产品,却是建立在苹果的基础上。你期待它能大卖,却又担心苹果公司找上门来起诉它侵权——套上一层皮几乎就成为真正的“苹果”,乔布斯当然有意见。但抛开苹果皮身上的商业争议,谈论产品本身,不难发现它的创新价值。回到潘氏兄弟的草根身份,这种价值无疑更珍贵。把这种草根创新精神和尴尬的“中国制造”对比,无疑会让人一声叹息。《南方周末》把苹果皮的发明者潘氏兄弟和乔布斯联系起来说事,这份报纸追问“当中国也渐渐诞生出越来越多的创意,下一步,如何让它们长成伟大的公司?”
过去几十年,中国没有伟大的企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赚“快钱”。国有企业依靠强有力的垄断,民营企业依靠低廉的人力资本,规模更小的企业则依靠小作坊式的“山寨”——不过,从拙劣的商标模仿到今天的“高仿”,你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山寨”的进步——相比之下,国企还在原地踏步。
《连线》杂志英国版去年一期封面上出现了中文字“山寨”,但是内文的报道并非责难中国的“山寨”文化,而是以颇为欣赏的口吻论述“山寨”的优点:“对苹果或索尼的每一款新产品进行反向工程,山寨企业既取悦了消费者,又孕育了创新。这可被视为一场以更好的设备为目标的开源运动,此外还解决了温室气体排放等全球性问题。”
关于中国这帮创新“山寨”公司的未来,《连线》则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想象一下,你从美国或英国的混合文化中获取所有能量,然后投入到一个以挣钱为驱动力的环境中,并覆盖软硬件。‘山寨’一词已经不再适用,它已经超越了山寨。”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