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地和香港双向往来和交流的频仍和深入,两地居民的龃龉也日益增多,日积月累,演变为今日网民的隔空骂战。以我旅港逾三十年的经历和近年两地游走的观察,从没见过香港人像今天这样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危机”,尤其是年轻人,为了保护家园而勇于表达心声,包括对特区政府和政治团体的批评,虽然当中掺杂不少非理性言论,但总体社会秩序却依然良好。
北大教授孔庆东所发表的“七分钟狗论”则为“陆港冲突”火上加油,在香港引起很大的实时性回响。言论经过一轮激情反驳后,很快回到理性探讨层面,对于政客去书北大抗议或要求北大当局开除孔教授的做法,主流媒体社论和评论都以“尊重言论自由”为由反对之,并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不会以“动机论”和“目的说”去解读孔教授的话。如果作为一般香港人,我不屑于留意他的“激情演绎”,但作为资深传媒人,我深知今日传媒的误导性或引导性和影响力——虽然他后来写了四千字鸿文大赞香港和香港人。
孔教授的言论中有三点值得商榷。其一是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关系。他骂不说普通话者是“王八蛋”,“一定是心理阴暗,有别的目的”。没错,在内地,普通话是官方语言,无论是配合推广普通话的国策,还是为了交流上的方便,“中国人都应该说普通话”。但以中国56个民族来看,方言何止一种广东话?而广东话在香港自有历史渊源。
回归之后,中英文都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官方语言。由于国际贸易关系,商界流行用英文;但在大众层面上,说广东话远比普通话普及。这跟歧视无关。再者,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客人到访而要求主人说你的语言不但完全本末倒置,简直不知“尊重”为何意。何况,今日香港人不是“故意不说普通话”,而是非常热衷于学习普通话。
其二,孔教授自称“多次去香港……都看到大量的香港人没有人味,吭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或许他的个人经历真的很“不幸”,所以,以骂“香港很多人是狗”泄心头之愤?然而,他以权威口吻得出“香港是中国各地里头素质比较差的地方之一”的观察,恐怕连内地游客也不会同意。
以香港720万的高度都市化人口跟内地在整体上农民占多数的13亿人口比较素质是不恰当的,而且内地城乡人口素质差异也很大。又是历史的原因,香港比内地更早地发展了经济,有更多的资源去普及教育,推广文明建设,并加强法制教育,市民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而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当然,树多必有枯枝,像“港铁骂战”中那位香港市民意识到自己那句“大陆人系咁”的言论有歧视成分时,在Facebook中道歉,反映香港人的自省能力。
第三是有关法制的认知。孔教授说:“用法治维持秩序的地方,就说明人没有素质。”首先,人的素质跟法制不但没有冲突,恰恰相反,法制有助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提高了,也反过来推动法制的建设;香港人之所以在享受到各种自由并争论不休的同时,仍然可以保持行政运作效率和社会秩序井然,不但体现了人的素质,也反映了香港的法制精神。
我想起陈可辛电影《武侠》中由金城武饰演的角色——捕快徐百九,他被塑造成一位具同情心的执法者。有一次,徐抓了一个少年犯,他偷了义父母的钱,徐以法律不应凌驾于人情而放了他,结果,那位少年在其义父母的饭菜中下了毒,义父母当场死亡,他自己也几乎没命。徐百九从这件事看到人性的弱点,他说:“人性是不可靠的,只有法,只有物质,才不会骗人。”物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权,法律则对人的贪婪行为有约束力和规范作用。
今日香港的确在经济发展上出现瓶颈现象,港人在社会转型中有迷茫和烦躁,值得批评的地方不少,香港内部的批评声音也很多。无论是作为学者、舆论领袖,或普通公民,孔教授都可以批评,并保留自己的观点,问题是他的论述是否建基于事实上,而他作为学者,发表观点时,是否对所评论的事件或批评的对象及其历史背景有相当的了解和认知?很抱歉,在那段访问中,我看不到。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