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84年的苹果电脑广告:
哐,哐,哐,哐……一个昏暗的大屋子里,跑进来一群人,排排坐下,仰头而待,表情木讷。大屏幕上,一个大佬在喋喋不休。突然,一位白衫红裤的姑娘冲了进来,将手中的铁锤掷向屏幕……这则广告不仅将苹果的Mac打出了名声,也将反叛精神植入了苹果公司的每一款产品。
该广告选择乔治·奥威尔的《1984》为背景。既是终结,也是开始。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
如今,一锤砸碎的那个大屏幕,已幻化成千千万万个掌上小屏幕。千千万万个智能手机或PAD,无时无刻不解构着高大全、假大空。既是终结,也是开始。
键盘在瓦解纸媒,现在,DV开始瓦解电视。新技术让传播过程去金字塔化,节目去魅化,资讯消费分众化与碎片化。
视频能否瓦解电视?只是个假想。但互联网在削平话语权金字塔,网络视频在改变收视习惯和阅读趣味,这两点是看得见的。
遥控器只有选择键,人们还需要不选择键和删除键。拜互联网所赐,现在有了。
《新周刊》较有影响力的专题中,“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算是一类。其中拙文《砸烂电视的十个理由》曾调侃:废话假话把你当垃圾筒,煽情剧把你的情感当拉面……势必“砸烂电视”而后快。
幸亏有了互联网。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选电视节目,不爽了可以看美剧或个人电视台。林白的《麻辣书生》就是“一个人的电视台”,已做到了第258期。作为脱口秀,该视频节目淡定中透着犀利,还贴近网民,令传统电视人汗颜。
一台DV,一部电脑,你就可以指点江山了。虽然不专业,但拳拳到肉。个人视频借助互联网,冲破电视台垄断的高墙。
微博调查:“视频加互联网瓦解电视台,同意否?”网友回:“这事实已然如此了。”“除了年龄大点的人,现在还有几个人看电视呀!”
如今电视开机率越来越低,互联网给人选台的便利和机会。而电视台也步纸媒之后,越来越成为网络的供应商和互动伙伴。电视台越来越沦为一个个App,视频网站越来越像电视超市。在海量视频中,节目组只是内容提供商之一。电视机只是终端之一,电视台只是内容提供商之一,而且是最笨重的之一。电视这个App都被优酷们赚走了钱,徒留个知名度。
现行的电视体制在艰难地转身。不少电视节目华丽转身,博得一票掌声,各领风骚一两年。哪像互联网的草根制造,每天都玩新花样,不断淘汰,不断新生。
现在可以说,无需“破烂电视”,它只是个终端,客厅必备但长期闲置的摆设。
回想三十多年来,电视都对你干了什么?电视被朝鲜前领导人称为“傻瓜盒子”,不无道理。遥控器只有选择键,人们还需要不选择键和删除键。拜互联网所赐,现在有了。
“只看不评”已然不是收视习惯,不过瘾,因为人人都是评论员。我参与的《财经郎眼》时评节目在网上比在电视上的影响力强数倍以上。人们看毕往往会在网上疯狂吐槽,点击量过百万,吐槽帖数十页。
用手机或PAD看电视成为新收视习惯。当然,视频在改变收视生态的同时也在改变阅读趣味。胡戈开启了个人视频时代。恶搞和低俗只是武器,解构高大全和一本正经的武器。在众话语山头上博得一席之地才是最终目的。网易专门推出为个人服务的年度盘点软件,只上传图片和视频,加上麻辣文字,选择背景音乐,就会订制个人版的年度大盘点以供好友欣赏。不必人人都看白岩松了。
个人电视台和视频不是瓦解电视,而是瓦解了电视人装腔作势的话语权和说话方式。
“砸烂电视”的批判让电视人“说人话”、“讲真话”。而公共知识分子的大批进入银屏则极大拓展了公共舆论空间。
视频目前还瓦解不了电视,频道还是垄断资源,电视台还是名利场。但视频加互联网在削平话语权金字塔。一切都在改变,无可否认,众鸟齐鸣比一鸟压音要好。
包括“砸烂电视”在内对中国电视的批评,是让电视人要“说人话”,还要说真话。视频瓦解神圣感、伪崇高同时,唱出的是万众民声。白岩松之所以是白岩松,是因为他实现了一个知道分子的转型,以个性话语、百姓视角点评纷杂时事。
《新周刊》曾揭示“只有节目没有台”现象。电视台沦为播出机构,是电视人的没出息。制播分离更令电视台自身创造力低下与人员退化。
如今个人电视台更是一条条鲶鱼,字幕组、公开课、视频知道分子、视频短片让人们注意力碎片化、兴趣分众化的同时,正令传统电视人提起精神,迎接挑战。
电视人干脆创建个人视频品牌,如吴晓莉的《莉视频》,杨锦麟的60后创业,小字辈们更应奋进。
@传媒老王说,如果放松管制,会有个人电视品牌化的可能,并成为有营利模式产业。@传媒老王在卫视节目中主持读报节目。他感慨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多个世纪以前有人认字也不读书,要雇人念书听,而现在为什么有人不看报但愿意看电视读报。从过去的专业评报到今天为大众读报,老王实现了一次跨越。
当然,互联网时代仍然遵循二八原则,注意力永远属于意见领袖们,他们拿走了80%的注意力和点击量,只是要符合粉丝的口味。“我做什么、你吃什么”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视频瓦解电视言之过早,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果说“砸烂电视”的批判让电视人“说人话”、“讲真话”,那么公共知识分子的大批进入荧屏则极大拓展了公共舆论空间。
诚如易中天所言,孔子如果生在这个时代,他也会选择走向电视的。一个摄像头,就可以子曰诗云了。
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将越来越走上电视或视频。这是好事。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不能只有“转椅”和“灭灯”节目。时代在剧变,事件在发生,需要更多有价值的观点——观点要远远重要过娱乐。
人们将走向传统的知道分子称作“知道分子”,走进电视和视频的可称“口水知道分子”。口水没什么不好,口水可以松动坚硬的体制,口水可以拓宽舆论空间。先有口水后有行动。口水还可以是黏合剂,连接不同利益群体——学会吵架是网络民主的前提。
浙江卫视有档口水节目《新闻深呼吸》,主持人舒中胜用了网民的口气与话语评说当日新闻,成为当地睡前必看节目。从社会角度看,“舒口水”是超级黏合剂,连接着官民两个话语场。如此,善莫大焉。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