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围脖上算什么呢?意见领袖?围脖观察者?玩家?其实我就是一话痨。高攀一点说,我跟《新周刊》一样,是个话题主义者。”微博名嘴杜子建这样说。
这话倒是不夸张,自2009年9月16日开微博,杜子建三个半月发布(含转发、回复)7000余条微博。把工作日和节假日全部计算在内,平均每天至少70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哲学、诗歌、时尚、灵魂、八卦、杂感……我什么都发。”这样的宽频兴趣和话唠潜质确实有些恐怖,用杜子建自己话说,“其实是微博的恐怖性诱惑了我。也许,我每天在围脖上消耗26个小时,肯定超过新浪的围脖工作人员的。”
天生有着商业敏感和机会嗅觉的杜子建开始思考:即时互动的140个字魅力有多大?如果将其作为广告形态,将是怎样的一种传播?或许是传销式、立体化、高速度、无边界。“我现在,大概可以毫不要脸地自誉为围脖专家。”身份跨界的杜子健从不讳言自己在微博上乐闹甚至刷屏之外,抱有的明确的目的性,坦率到令人佩服。在意识到微博传播威力的第一时间,他就开始对微博系统研究,尝试由不同主题的测试区寻找网络兴奋点,研究每一篇微博的转发概率、阅读群体、传播速度、几何递增、粉丝构成、粉丝特质、首页层次、排名变量,等等。“其实,从‘被围脖震惊’到‘构思经营’到‘成立机构’到‘产生业务’,我正在悄悄构建中国首家围脖营销公关机构。”在杜子健的构想中,微博下一步将成为他的个人品牌。
个人离不开圈子。至少在人脉资源的攫取方面,微博的价值已然彰显。V之前,杜子建结识最多的便是世界各地的绝色美女(杜子健的身份之一是世界小姐大赛中国区秘书长),眼睛盯得最多的怕是T台和舞台;V之后,竟能一下结交几十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家、媒体领袖,出版巨头、“海龟”博士,甚至僧侣,几乎都是从微博平台召唤组局而至——这便是杜子健在2009年12月24日的平安夜,以微博名义在北京发起的那场 “中国围脖第一局”。“如果没有围脖,我要想把这么多牛人组织到一块,大概会需要半年时间。”
有一天,杜子建在网上发出感慨:“微博,是我们生命片断的墓志铭。”这话让不少人想打开他的围脖,在这个话唠王的头像下面,点击那个“关注”。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