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众筹50万元是为了登山,你会怎么看?说“闲得蛋疼”还是轻的,“有病”、“脑残”这些说辞恐怕免不了。
台湾大学领导学程的25名学生在网站上发起募款时,可能没意料到会遭到猛烈的炮轰:该项目名为“Climb for Taiwan”,希望大众捐钱,让他们得以完成“南湖大山(位于台湾中央山脉主棱线北段)十天九夜行程”。他们预期筹到50万元(新台币)资金,每人2万元,以采买登山装备及支付登山费用。消息一经公布,在台湾舆论圈即掀起惊涛骇浪,不仅登上三大报纸(《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头条,网络媒体也争相报道。这些台大生顿时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一面倒地疯狂批评。
从国外流行到华人世界的“Crowd Funding”,在台湾译为“集资”(群众集资),大陆则译为“众筹”(大众筹资)。不管是“集”还是“筹”,都是一种把大伙的资源集合起来的概念。有人将其作为小本创业的第一笔资金,有人则是为了买自行车、买手机、蜜月旅行、完成学业……
有一种集资是将众人资源汇聚并重新分配,也有一种集资是单纯的圆梦行为。那么,台大生集资登山真的错了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原来现在登山这么贵啊!”
Climb for Taiwan项目由25位台大学生和指导老师朱士维组成,他们没有借助坊间的集资平台,而是直接架设自己的网站,并在上头自我介绍、阐述理念(其实,这和其他众多的集资行为并无太大差别,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梦想)。他们提出了“三相信一保证”:“我们相信,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上”;“我们相信,当我们进入职场、社会后能为周遭环境带来影响和改变”;“我们相信,好的领导者,要具备人生的格局”。同时,“我们能向您保证,我们之中的每个人皆怀抱着积极的想法和主动性”。
自6月22日起集资登山登上三大报头条后,立刻引起社会多方讨论。有10位台大生恶作剧地发起“Coffee for Taiwan”计划,宣称理念是“下楼,不只是体力的考验,是心灵”、“咖啡,不只是饮料而已,是成长”、“拒绝当草莓族,要为了台湾努力”等,以此讽刺自己的校友。就连前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也忍不住在官方粉丝团贴文:“原来现在登山这么贵啊!”
确实,有不少人认为募款的金额过于庞大,不解一个课程为什么要花50万元。也有人就“安全性”提出质疑,认为南湖大山路程崎岖,连有4年登山经验的山友都将其归类为“中难度”,这些平时都在考试读书的孩子真的有办法克服吗?万一发生危险,是否又要耗费社会资源前去营救?
宝瓶文化社长兼总编辑朱亚君也对此事有感而发,在个人脸书分享了一段故事。2013年,南台湾云林古坑乡华南小学的孩子们自产自销香皂,为毕业旅行筹措旅费。当时她在市集看到孩子们卖香皂,得知与预期筹到的金额只差5000元,一时动念想“全包了”,却被担任指导的李老师果断拒绝:“就让孩子们慢慢制作香皂,一块一块地卖出去,这样才有金钱每一分得之不易的体会,以及对劳动者切身的敬重。”朱亚君为这群孩子深深动容,“这才是教育”。
就在募款登山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台湾的另外一个角落,有一群小女孩在烈阳下挥汗叫卖雨伞,期盼暑假能去芬兰参加国际篮球赛。她们来自台北市吴兴小学女篮队,今年4月在少年篮球锦标赛夺冠,被推荐7月去芬兰参加海豚杯国际篮球邀请赛。女篮队一行13人,一趟芬兰行将花费150万,而政府仅补贴20%,于是孩子们决定走上街头卖雨伞,以每把150元的价格筹措“梦想经费”。
小学生通过义卖、打工方式换取“梦想经费”,反观这群台大生,则是摊开手板向社会要钱,而且还自我定位为“未来领导人”:“不可否认,我们之中许多人未来将扮演台湾社会中影响力重大的角色”。难怪有网友大骂:“小学生要出国比赛都懂打工,而你们这些自诩领导人的大学生却只懂伸手,根本比草莓更草莓!”这浓浓的荒谬感,也许就是社会观感不佳的原因所在。
“用经历和学历说服老板付钱,这叫做薪水;用才华和信息说服投资者掏钱给你,这叫做生意。”
不过,也有人表示支持。媒体人罗友志便在脸书撰文强调,募款不该是罪恶的事,而是人才的必备能力:“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credit去募款,自信地告诉业主,‘你值得投资我’,错在哪里?”社会充斥着谩骂的声音,会把有能力募款的人都骂走了,他认为,用经历和学历说服老板付钱,这叫做薪水;用才华和信息说服投资者掏钱给你,这叫做生意,所以,“台湾,不要再骂了”!
台大校方则澄清,因为该项课程需要专业登山人员的协助,校方早已编列了40万元的经费用于指导费用、租用紧急备用车辆等,经费来源是“教育部”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过去几年,这门课的费用都来自校方补助、企业赞助和学生自费,今年老师突然想用时下流行的集资方式来募款,才引发了后续争议。
指导教授朱士维也多次接受媒体访问,先强调募款并非只用于登南湖大山,还包括从3月开始的训练登山费;后再澄清一个人2万元的金额是整个学期的经费,并非一次登山就要花完;最后又说,因为担心补助款逐年减少,“未雨绸缪”,才向企业募款,剩余经费会留给未来课程使用。
集资风波越演越烈,争议金额从原本的50万元变成90万元,事件重点也转向讨论经费的运用是否过高与浪费,逼得台大25位学生在6月25日联合发了900字的声明认错,表示该网站是以“企业为对象”的信息平台,作业流程是分别向70多间企业寻求赞助,个别洽谈回馈方式,却使“大众误解计划为公众募资”,“网站原先的设计并非群众募资平台,而是与企业洽谈理念、赞助、回馈的网站”。
啊,搞了半天不是向社会大众集资登山,而是找70多间企业拉赞助?这让那些认为“集资登山”没错的人情何以堪啊。因为集资就是一种“欢喜捐,甘愿受”的精神,毋须要求伸手要钱的一方是多么崇高的完人,只要多数人不认同这项集资计划,募款的失败或成功,那就是最简单明了的市场评分。
©2021 neweek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归属广东新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以商业目的使用网站内容需获许可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