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家罗兰·巴特说,这个世界的叙事数不胜数。在博客、在贴吧、在豆瓣和天涯、在微博、在微信……微鲸一代用不同方式诠释罗兰·巴特这句话。
在博客学会自我叙事
微鲸一代从“(中国)博客大众化元年”的2005年,才开始在眼花缭乱的大时代里掌握了自我的“小”叙事。
传播学告诉我们: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BBS比博客更早突破了单向传播的限制,然而当西祠胡同和天涯社区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成立时,年龄最大的微鲸一代还未满20岁,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只有发言权没有话语权,在BBS里一呼百应的宁财神、慕容雪村、十年砍柴、当年明月这批70后面前,还是一个个小号、小粉丝、小透明。
直到博客出现,他们才如鱼得水。
年轻而好奇的写手们有了专属域名,用经营一份媒体的主编姿态,整合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元素,包括日记、杂文、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这是一种纯粹的自我叙事,文本和学校所教授的完全不同,他们口无遮拦、文不加点,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宣泄无处安放的青春;或者嬉笑怒骂,宣泄对生活现实的不满。
成长期的微鲸一代对社会的观察尚且稚嫩,有时不免偏激。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以反权威、反标准化的个性表达,借助博客这个网络集散地,形成了自己不容忽略的语言系统,向精英话语权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在贴吧释放个体焦虑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6年前,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的这一句话,创造了中文网络世界的一个传播奇迹。
这样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居然触动了80后的神经,连研究舆论的专家也表示“匪夷所思”。
百度贴吧的话语方式,比博客更口语、直白、肤浅,按理说适合年龄和文化程度都更低幼的群体,而不是成长起来的微鲸一代,如今更是几乎沦落为水军和秀粉的混战之地。
然而,80后对贴吧的感情是微妙的。一则有关创维电视为何选择贴吧营销的案例写道:微博、微信是新兴的,而贴吧是伴着80后的记忆长大的;微博在一二线城市最活跃,而贴吧在全国尤其二三线城市都很活跃;微信是圈子经济,而贴吧有着稳定的山头。
“贾君鹏”所触发的便是在这种群众基础之上的集体怀旧情绪——每个80后,谁没有在邻居家看电视、在大院里玩耍,直到被旁人提醒“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童年记忆?北大社会学教授夏学栾给出了心理学的分析:“人们对当下有失望,才容易怀念过去。80后刚刚走向社会前台,开始承担责任和压力,他们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竞争的严酷,所以怀念曾经的单纯。”
比前后两代都更能够感受社会转型期阵痛的80后,夹缝中生存,压抑的结果之一,是产生了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的非主流文化趣味。80后操作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一个向上,进入成人社会;一个退缩,纾解精神焦虑。
在豆瓣寻找精神组织
计划生育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基本国策,微鲸一代生来孤独,和扎根于“熟人社会”的父母产生了文化断层,作为真正开始享受互联网的第一代青少年,唯有走向网络构筑的“陌生人社会”,像互相舔舐的动物,寻求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慰藉。
作为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过渡的一代,他们先天比前一代的文学青年更容易获取书籍、音乐、电影的更多内容,这滋养了微鲸一代的特殊气质。文学评论家白烨形容80后作者:“他们之于文字和文学,有不少人好像是天赋异禀,从感觉之微妙,到语言之灵动,都如同天籁。而他们的真率,似是与生俱来。”
这种文艺小清新趣味,得到了豆瓣网的迎合。在这个社交平台上,用户全凭个人兴趣,自由发表书评、乐评、影评,不同人就同一个对象发表评论,物与人的关联发展为人与人的关联。在这里,占据用户主体的80后搭建了自己的框架和秩序。这里自有一套由强调有趣、有逼格,由品位、表达和交流组成的语言系统。无数个自发的兴趣小组,再小众的人也能找到同好,获得在现实世界失落的认同感。
“编织了一种文化的经纬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文化产品,但每一个节点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产品,它实际上吸收了很多来自社区成员的‘能量’(点击量、评价等),这种能量会辐射到另外一些人身上,影响到他们对这些文化产品的判断与选择,甚至对某一种文化的好恶。”研究传播学的学者彭兰如此评价豆瓣。
在微博凝聚微鲸之力
生于1980年的张嘉佳,算得上是最早的微鲸一代,这个在微博写“治愈系晚安故事”,因此得到书商和电影资方关注、成为富豪的作家,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跟80后掌握话语权有关系”。
80后真正掌握话语权,是从微博开始的。微博充分诠释了微鲸一代的“小”与“大”。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重申自由的意义;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强调对自由的保障。”许小年为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作序时说,互联网带给中国更多自由。微博就是这个贡献巨大的舆论场,而80后是微博上最活跃的用户群体。《2014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披露:24—35岁用户合占总数的47%。
移动互联网时代,越简洁的东西,越发给人轻快之感,也越发自由。140字的微博——甚至不需要这么多,“俯卧撑”“躲猫猫”“我爸是李刚”,寥寥几字,一秒钟传播时间,就呈现出核裂变式的传播效能。
“微博提供了一个个体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是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麦克风’。它可以将每一个微博用户上传的任何一段文字、图片及视频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即时传播至他(她)所有的粉丝,即使这个‘麦克风’的一次性传播受限于他个体关联的粉丝数量,但每一个粉丝群都叠套着众多粉丝群”,这便是互联网“六度分割理论”。
和依托于小圈子稳定关系的微信不同,虽然后者似乎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但私人空间的微信显然不可能完全取代微博这个开放性的舆论场。至今,微博仍在每一次公共事件发生时,显示着惊人的能量。微小又博大,微博之力是围观之力,让微鲸个体汇聚成庞大的鲸群。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