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北京有个颐和园,但很少有人知道“颐和”是啥意思。自己不懂也没法让老外懂,索性把颐和园翻译成Summer Palace,信达雅哪头都不沾,而且张冠李戴,是承德避暑山庄该有的英文译名。
颐(頤),右边是“頁”,象征头项,与头面颈项有关的字大多用它做偏旁部首;左边是“巸”的省略字,巸的本意是下巴。在甲骨文和小篆中,“颐”左边像竖起的宽嘴形,以牙齿衬托,好像咧开嘴笑时的下巴;右边是条蛇,用来形声——《广韵》解: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读为“弋支切,音移”。所以颐指下巴、下颌,确切地说,下巴和两侧的腮帮子都是颐。《释名》:“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颐指气使中的颐,就是努着下巴指派人,不动手不动嘴,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相术把额看作天庭,那么颐就是地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所谓福相贵相就是额头要前凸,下巴要方正,腮帮子要鼓。《西游记》中有个人物,但见他“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没错,说的就是大肚弥勒佛。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主(太平公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武则天)常谓‘类我’。”说明武则天母女长的都是大脑门、宽下巴。唐人以胖为美,嘴大能吃才能长胖。人是杂食动物,食品质量不足时只能通过数量弥补,嘴大颐广容量大就是优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细精美的食物越来越多,没必要吃那么多,下巴就逐渐收回,大嘴也变成了樱桃小口。现在演武则天和太平公主的演员,把自己削成了锥子脸,美丑贵贱都颠倒了。
大快朵颐,北京土话叫“甩开腮帮子吃”。朵指咀嚼,《周易颐卦》中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形容人大口吃得痛快。现在人们吃饭注意吃相,大快朵颐的场景难得一见。不过电视上常出现NBA黑人球员嚼口香糖的情景,透着一副身体强健满不在乎的劲儿。牙齿咀嚼的动力来自下颌关节,俗称牙关。牙关受肌肉牵引,人咬紧牙关的时候,咬肌的最高点就出现,这就是针灸的穴位:颊车——足阳明胃经的第六个穴。咬肌力量是惊人的,特别强健的人可以用牙咬着皮带拖动汽车。身体健康的人,一般喜欢吃筋道有嚼头的食物,不然感觉有劲没处使。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是有胃病的人,咬嚼一会儿就腮帮子发酸,所以只能吃烂软的食物,有的干脆只能吃流食。
中医看病必须看病人的舌头。每每患者张嘴伸舌的同时,会听见两腮发出咔哒一声。这是下颌关节发出的声响,一般是咬肌僵硬,牵扯关节错位摩擦发出的。西医称为“关节紊乱”,中医认为有这种现象的人往往有比较严重的胃病,表面咬肌僵硬,体内胃的平滑肌也是僵硬痉挛的。通过直接针刺腹部的上脘、中脘和下脘穴,加上颊车,就能标本兼顾,既纠正表面的紊乱又治内在胃病。
长期的胃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胃和其他脏器的下垂,脸上的肌肉也会相应松弛。这些人在进食或过分惊讶张大嘴时,会出现习惯性下颌关节脱臼,古称“颐脱”,俗称掉了下巴。要让下颌关节复位,先下拉让后向后送。治愈胃病,补充气血,提高肌肉张力是治病求本的办法。
下颌骨与颈部结合部充满了腺体、淋巴管和淋巴结,如果被病毒和细菌感染,会造成下颌淋巴结肿痛,或脸颊一侧或两侧红肿热疼,同时伴有全身疼痛,高烧、神智昏迷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中医称为“发颐”,是热毒壅盛积聚在阳明和少阳。一般用清热解毒散结的中药救治,也可以用耳尖放血邪热,或用灯火烧灼角孙穴发散郁火。
颐被借用命名一个卦象,就是《周易·颐卦》,震上艮下,上下都是阳爻,看着就像一张嘴。卦辞云:“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说白了就是善待自己,吃饱了吃好了。于是“颐”和“养”成了同义词,颐养天年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颐和从小处说就是吃得合适,大处说就是颐养和气,不偏激不走极端。颐和园翻译成英文应该是这样:Feeding Harmerny Garden。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