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叶檀发表两篇研究报告,罗列自己眼中“最有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四座皆惊。尤其是后者,让叶檀遭到了反驳、谩骂。
在叶檀看来,这符合中国人情社会的特征,说好话容易接受,反之“评论问题,非常困难”,“越是观念比较落后的地区,越是面子攸关,看到批评越是不快”。“有的城市没办法只能没落了,说起来有点丧气,但只能如此。”她进一步分析,这些城市要么并未通行高铁,要么虽建有高铁,但距离核心城市过远,无法挤进核心城市群。
以温州为例,它被叶檀归入“无前途”行列,理由是离杭州、上海太远,而最重要的是温州“太封闭”。温州独有的“内部人市场经济”,使其“互相的信用、通婚等均遵从内部人协调机制,无法如深圳一样成为移民城市,进行大规模扩展”,这是其一。其次,虽然温州有钱,但“留在当地的资金并不多”。有些人说市场经济无须政府。这是错误的,发展得好的城市,“往往是政府能拎得清自己角色,该强势时强势,该投资时投资”。温州基建差,能经历第一步原始积累已经不易,“经历第二步成为一个有开放色彩及现代气息的都市,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北地区则有四座城市被认为“无前途”: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东三省本是新中国建立后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最早的汽车工业就落户长春,叶檀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一汽车工业如果在东南沿海地区,不知道有多少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城早已成型,围绕汽车的高端旅游与文化服务也已经成型,可惜的是,长春居然长期未能形成配套产业链,汽车城兴起很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春汽车工业大幅度滑坡,后起的上海大众、天津丰田、广州本田等纷纷弯道超车。”在叶檀看来,长春“连沈阳、大连都比不上,是个名副其实的失落城市”。
哈尔滨在人口流失问题上,与长春是难兄难弟;沈阳在东三省中人口流失较少,但从小学数量来看,未来劳动力人口亦处于下降趋势。以辽宁为例,2015年辽宁GDP增速仅为3%;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降幅达到27.8%;研发投入也严重滞后,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7%,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占4.5%,分别列全国倒数第一、第二。而整个东北地区的GDP在全国属垫底状态,95%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仅占5%,即使是中心城市沈阳,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例也高达9:1。
“(国家)提了大概六轮振兴东北,每次都是给钱、给政策,一点没用。”叶檀认为,“东北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的打散与重组。继续按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东北不可能好,所以必须把现有产业结构打散,抑或保留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让更多市场化的企业出现,当地经济才可能重生,细分化的产业化链条以及服务业才做得起来。否则,如果只是给东北钱,钱就是打水漂。”
东北在城镇化率上一度排名第一,其现状证明,当初形成的城镇化率是“伪市场、假市场”。政府应当从东北经验中反思什么?叶檀认为,政府的责任是管好经济规则,在市场细分过程中,应当让各个地方按照自身特色去做,很多城市会找到合适自己的产业。产业规划要做,所谓产业化规划就是找准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及相对的竞争优势,将这一优势发挥到最大,跟市场进行交换。
苏州被叶檀列为“有前途”城市。此前她曾呼吁苏州企业家开阔视野,面向全球做好国际资源配置。国内还会出现像苏州这样具备“国际范儿”的新兴城市吗?叶檀说:“所谓‘国际色彩’,第一是市场与国际接轨,第二是观念与国际接轨。从现在看,多数城市做不到,文化相对封闭,虽然市场化了,但没有带来相应的观念改变以及组织架构的改变。如果说中国有国际城市,恐怕还是集中在沿海这几个大城市里,其他城市还完全谈不上国际化。”
上海周边的苏州前途明朗,北京周边的唐山则前景迷茫,被归入“无前途”城市。唐山在河北省内不算落后,但转型之路艰巨。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定位里,唐山是京津冀东北门户城市,其在产能过剩的大难题笼罩下,“没有任何政策能够帮助唐山尽快转型”。而同为北京周边的天津入选 “有前途”榜单,理由是“北京资源真的盛不住开始外溢了”,叶檀预测天津将“从谷底翻身”。
京津冀的严重雾霾,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长期以来,京津冀落后于上海为首的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争事实。叶檀说,北京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完全不同,“北京城市群市场经济色彩较弱,上海长三角传统上就有市场经济的基因”。北京这座急需扩张的红心城市,吸走了周边资源。“现在北京雾霾笼罩也是受罪,是之前所有资源都吸纳到北京的结果。上海虽然是一个超级城市,但周边城市自身特点、方向比较明确。从历史上看,浙北、苏南这一块一直是国际贸易重要基地,所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市场气息的城市群,这些城市如今也跟上海相辅相成。”叶檀说。
“北京因为是首都,所以在吸纳其他城市资源时有点肆无忌惮。上海虽然是核心城市,因为它有行政区划,北边的江苏、南边的浙江,不可能过分吸纳资源。即使它有这个心,也没有能力大规模夺取周边资源,这就给周边城市留下了发展空间。”叶檀分析道。
“京派”京津冀与“海派”长三角是否会拉大发展距离?叶檀认为可能性不是太大,因为目前北京被倒逼着将资源发散,已经产生资源溢出效应。未来京津冀城市群“会动用更高层力量让京津冀协同”,投资量、轨道交通等会打造一轮新的城市群架构。这意味着,以前北京周边的城市毫无存在感,今后这些城市的存在感会逐渐增强。
叶檀多次强调高铁的带动效应,但她也指出,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仅靠高铁是不够的。高铁效应初期,资源更大规模地向经济核心区域聚集,大城市的效应会更加明显;等大城市的效应外溢,才谈得上其他城市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湖北只有一个武汉,河南只有一个郑州”,洛阳也很知名,但洛阳“完全得不到高铁或其他城市资源的滋润”。因此,要等到核心城市打造好之后,到了资源溢出阶段,其他城市才能获益。
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及“长三角一体化”这两种以超大都市带动周边的发展模式,将会得到复制——打造都市圈,都市圈里有核心城市,然后核心城市溢出资源、财富、人才到周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在北方、中部这些地区会看到,东南部基本看不到,因为东南部基本是协同发展的效应,在刚开始起步时,各个城市特色已经很明确。像杭州电商发达,很难说是上海带动了杭州,事实上,上海在电商这方面比杭州落后很多,所以是各自特色发展的结果。”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