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娱乐化
预言时间:1990年
预言者:尼尔·波兹曼
出处: “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波兹曼把这称作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他说:“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波兹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
现状:在波兹曼这本书出版后的一段时间后,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电视所呈现出来的传播形态,都完美地印证了他的看法。最初是综艺节目和游戏节目,接着是严肃的事情被娱乐化,婚恋、求职……最后是新闻——在台湾,一个女主持人以朝鲜主持人李春姬的口吻播报新闻以制造笑料,而今年春节,韩寒和方舟子的争辩则出现在东方卫视一档名为《娱乐星天地》的娱乐节目上。
不仅仅是电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依旧暗合波兹曼的预言,他说:“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想想看,我们玩Ipad的时候,不跟上面描述的一样吗?
智能手机普及
预言时间:1995年
预言者:比尔·盖茨
出处:在Windows95发售的那一年,春风得意的比尔·盖茨出版了《未来之路》。在这本预言未来的书中,比尔·盖茨花了大量篇幅描绘数字化生活的前景,其中某些场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但十多年后,它们都却实实在在的出现,并改造人类的生活。
在论述电脑的未来时,比尔·盖茨说:“你将能在你的口袋或者钱包里携带皮夹式电脑。它可以显示消息和日程,也能够让你阅读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和传真,还能跟踪天气预报与股票报告,简单和复杂的游戏都可以玩,如果你无聊的话也可以浏览信息,或者在上千张你孩子的易调用照片中进行挑选。”
现状:回过头看,十多年前的人们很难想象电脑能实现这样的功能,但今天,人们却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实现了比尔·盖茨所说的这一切,甚至超过了比尔·盖茨的预言——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界限已经完全模糊了,它们现在被统称为“终端”。虽然预言成真,但比尔?盖茨在预言上的精准,并没有和商业同步。微软曾经是最早推出平板电脑的厂商,但最终却被苹果抢去了风头;它的手机操作系统亦早过于IOS,但一直处于下风。对于比尔·盖茨和微软而言,Windows Phone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第三种生态”,也许是他们现在最为在意的问题。
个人媒体兴起
预言时间:1995年
预言者:尼葛洛庞帝
出处:尼葛洛庞帝在他那本著名的《数字化生存》里面说,报纸将很快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日报”,“一个个人化设计的传播包裹,里头的配件都是事先选好的”。美国学者菲利普·迈尔则预言了报纸的死亡时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
除了报纸,纸质的杂志和书籍也被预言走向衰亡,德国出版业杂志《书业报道》对840位出版人进行调查,结果其中50%以上的人认为,到2018年数字化出版将超越传统的图书。
现状:印刷品的确如预想般的走向衰亡——甚至比人们预想的速度更快、,仅在2009年前7个月,美国有105家报纸倒闭。2010年,《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被出手。而到了2011年,美国亚马逊销售的电子书数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与此相伴的,是美国第二大连锁图书销售商博德斯的倒闭。
而新的传播工具也如尼葛洛庞帝所预言的一样出现了——RSS阅读器让每个人都得以选择自己想读的东西,而Flipboard类应用的出现,则让“我的日报”从技术上真正得以实现。未来的人们将如何阅读?看看谷歌前任CEO施密特的预言——“想象现在是2015年。我手中的小巧设备用一篇篇新闻故事把世界带给我。我翻阅着自己喜欢的报纸杂志,其影像如同印刷的效果一样清晰,无需抓狂地等待每个页面下载。更妙的是,这个设备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内容、以及已经看过了哪些内容。因此当我获得所有的新闻和评论时,也能看到专门针对我的兴趣定制的内容……广告内容是专门为我定制的,广告商愿意为这种更具针对性的形式付更多广告费。”
虚拟即现实
预言时间:1992年
预言者:尼尔·斯蒂芬森
出处:尼尔·史蒂芬森的《雪崩》出版于1992年,那正是福山所谓“历史的终结”的年代,人们普遍相信“天下大同”,但《雪崩》却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方面,美国政府式微,企业统治一切;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跨越地理的界限,进入虚拟空间“超元域”里交流和生存,斯蒂芬森对超元域的描述是,“超元域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是软件,名为‘化身’,是人们在超元域里互相交流时使用的声像综合体。”
现状:十多年后,《雪崩》里面那些灰色的部分没有预言成真,最让人兴奋的“超元域”却被技术慢慢实现。《第二人生》和Google Earth的创始人都宣称,自己深受《雪崩》的影响。在《第二人生》中,人们几乎可以做现实中的任何事情,工作、交易、逛街……Google Earth则让地球有了一个镜像,通过它,人们得以重新认识地球。不过,跟《雪崩》相关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第二人生》、也不是Google Earth,而是腾讯。斯蒂芬森曾经说:“在超元域里,你能以任何面目出现:一头大猩猩,一条喷火龙,又或是一条会说话的大阴茎。”在QQ构建的“超元域”里,这些“化身”不就是可以赚钱的QQ秀吗?
广告全面侵入生活
预言时间:1951年
预言者:麦克卢汉
1951年,麦克卢汉出版了《机器新娘》,在这本书中,他大谈大众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尤其是当时正在兴起的广告行业对人类的影响,他说:“效果良好的广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干扰读者的注意力,使之看不到广告的预设,二是悄悄地与其他层次的经验融合在一起。在这一方面,广告是玩世不恭、蛊惑人心、阿谀奉承的最高形式。”最初,麦克卢汉的认识并不为多数人所知,但在进入60年代之后的物质繁盛期后,人们意识到,麦克卢汉对消费社会中广告角色的解读无比精准——“广告商总是竭力进入并控制公众的无意识头脑,目的不是理解或表现这些头脑,而是为了便利地榨取利润”。从那时起,广告商通过报纸、电视台、时尚杂志塞给读者各种各样的广告,广告业由此进入黄金年代——《广告狂人》就是那时候发生的事。
现状:在技术手段上,比尔·盖茨曾经预言,电视的广告将“分众”——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将看到完全不同的广告——这个预言在电视上还没实现,但在社交网络上已经实现——广告商针对不同的用户信息,推送不同的广告,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数据(隐私?)成为广告商参考的重要工具。不过最让人匪夷所思的,还是出现在微博上的那些广告。知道方舟子和韩寒纷争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吗?不是麦田,不是方舟子,而是奥康,想知道原因,请关注微博营销大号——所有以“全球”为开头的账号就是了。
电视让位网络
预言时间:2007年
预言者:比尔·盖茨
出处:对比其他奄奄一息的旧媒体形式,电视这个才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媒体,如今就要被人宣判死刑,实在是太冤了。
从“不看电视”运动到电视反智的论点,对电视说坏话不乏其人,但真正最有杀伤力的是比尔·盖茨在2007年1月27日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说的话。盖茨宣称,互联网将在5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一时间所有的电视人都惶惶不可终日。
现状:如今5年已过,电视又是如何呢?这要看你如何定义“电视”这个概念。
在去年的CES上,我们看到电视厂商已经开始推出4K分辨率乃至8K分辨率的电视。什么概念呢?目前比较流行的高清分辨率为1080×1920的有效像素,而4K为2304×4096,8K则是7680×4320。这是一个目前无法想象的清晰度,正如从黑白到彩色不仅仅是加了颜色那么简单一样,分辨率的提升不仅仅是更清晰好看,也在内容的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上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电视依然会是最有生命力的屏幕。
再从内容上讲,比尔·盖茨的电视末日论针对的是内容的传播方式。但我们无论从苹果和谷歌的动作,还是各大电视厂商的努力上,都可以看到现在人们普遍接受了电视只是一种内容载体的概念。从Apple TV、Google TV到各个电视厂商竞相推出的“社交电视”、“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电视在不断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一步一步变成网络互动模式的重要输出端口。
无论怎样,电视这块屏幕都会是最具延展性的内容平台。唯一的问题是,电视人和电视台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广播消亡论
预言时间:上世纪90年代
预言者:媒体研究者
出处:上世纪末,当电视进入黄金期的时候,广播这个上一代的媒体自然而然地没落了。关于电视终将杀死广播的预言一直有市场,而广播的表现也一路下降。CMMS的调查数据显示,广播的收听人数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下降,2008年,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中,平均只有19.9%的人昨天听过广播,创历史性新低(10年前的1999年为35.5%)。
现状:广播具有伴随性,你可以在听广播的时候做其他事情,这是其他媒体完全所不具备的。在有车人群中,广播的收听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广播意外地发掘到一块忠实而含金量很高的富矿。
同时,广播的收听工具也在发生变化。收音机不再是唯一的收听广播的渠道,MP3、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网络电台等都成为收听广播的主流工具,在这些载体上播放的广播内容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我们对广播的未来有些担忧,但还没有到可以盖棺论定的程度。至少有一点,广播还可以安慰自己:在世界末日之后,人们总是通过短波收音机来收听幸存者的消息。约翰·康纳可以用亲身经历来证明这一点。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