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驱动潜水艇
预言时间:1870年
预言者:儒勒·凡尔纳
出处:在出版于1870年的《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描绘了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超级潜艇:长70米,宽8米,体积1500立方米,最深可潜至16000米,以电为动力,电源则来自海洋中取之不尽的钠。尼摩船长正是驾驶着它周游海底世界。而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制造的潜艇,在水上以风帆为动力,在水下则通过水手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属于无机械驱动潜艇。
现状:1879年,英国牧师雷文伦德·乔治·加莱德建成“复活号”,在水上用蒸汽推进,潜水时用锅炉中的剩余蒸汽推进,是世界上第一艘热机驱动的潜艇。1886年,英国建造出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艇,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1954年,美国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服役,它被命名为“鹦鹉螺号”。1960年,美国核潜艇“海神号”完成环球潜航,实现了尼摩船长的壮举。
高速铁路
预言时间:1900年12月
预言者:约翰·埃尔弗莱斯·沃金斯
出处:约翰·埃尔弗莱斯·沃金斯在《家庭妇女周刊》杂志发表《在下一个百年中将会发生什么》一文,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多达29个话题,其中关于高速铁路他这样描述:“火车通常能每分钟跑2英里(3.2公里)。快速列车时速可达150英里(240公里)。”
现状: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接受的“高速铁路”定义为:最高(日常/商业)营运速度达到时速200公里的铁路。1964年开通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营运速度达到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系统。2000年12月,在沃金斯作出预言的整整100年后,美国全国铁路客运公司(Amtrak)的旗舰线路Acela Express在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间开通,最高时速240公里,只是平均时速没有那么高。
克隆技术
预言者:德国科学家
时间:1938年
出处:20世纪初,H.J.韦伯(H.J.Webber)创造了“克隆”(Clone)一词,指由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1963 年,哈代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首次采用“克隆(Clone)”的术语。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莱文在《巴西男孩》中描述纳粹医生用希特勒的基因复制了96个希特勒出来。1978年,美国作家D.罗维克在《克隆人》一书中,描述一位富商将自体细胞核移植到一枚去核卵中,将其在体外卵裂成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中,最后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克隆人。
现状: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克隆羊“多利”。尽管已经有国外组织宣布正在进行克隆人的实验,但鉴于克隆人将带来的复杂后果,目前各国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
全球人造通讯卫星网
预言时间:1945年
预言者:阿瑟·克拉克
出处:1945年,阿瑟·克拉克在《世界无线电》杂志发表《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实现全球无线电覆盖吗?》,首次提出全球人造通讯卫星网的初步设想。虽然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和地球同步卫星不是他先想到的,但利用这条轨道和这种卫星进行全球通讯的点子应该是他的专利。他的设想是: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放置三个通讯卫星,每120゜放一个;再通过三个卫星之间以及与地面站之间的中继转换,就能实现覆盖全球的超短波通讯。
现状: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1960年,第一颗专门的通讯卫星发射升空,不过是一颗中轨道卫星而非同步轨道卫星。1963年,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美国“辛康2号”发射。1964年,另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辛康3号”升空,东京奥运会实况得以成功转播。
网络空间
预言时间:1981年
预言者:威廉·吉布森
出处:威廉·吉布森1981年在一篇短篇小说中创造“cyberspace”(初译“赛博空间”,现一般译为“网络空间”)一词,1984年,在《神经漫游者》一书中,他对此进行了具体阐释:反抗者英雄被派往全球电脑网络构成的空间里执行冒险任务。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不需要乘坐飞船或火箭,只需在大脑神经中植入插座,然后接通电极,电脑网络便被人感知。当它与人的思想意识合为一体后,即可遨游其中。在这个空间里看不到高山荒野,也看不到城镇乡村,只有庞大的三维信息库和各种信息在高速流动……
现状:1990年,博纳斯·李发明了互联网,网络空间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变成了现实。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16年,世界网民数量将达到30亿,也就是说届时全球近一半的人口都是网民。
登陆月球
出处:《登陆月球的第一人》
预言者:乔治·威尔斯
预言时间:1901年
出处:“到达月球后,柯林斯停留在轨道上,阿姆斯特朗乘小鹰号月球着陆器登上月球表面,避开月球冰砾,在宁静海平稳着陆。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2小时30分钟的活动,进行科学实验,采集岩石和土壤样品,留下进行实验的科学设备与纪念其着陆的徽章。” 乔治·威尔斯写下这段文字时,一定没有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后,书中描写的一切都成为事实。
现状:1969年,39岁的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的第一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时间拉回到68年前,英国人乔治·威尔斯在其1901年的科幻作品《登陆月球的第一人》中,已预言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成就——登陆地球。威尔斯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因其科幻小说视野的超前性,被誉为“科界的莎士比亚”。他的小说《时间机器》的出版被评论家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
在《登月第一人》中,凯沃教授精心研制了一种叫做“cavorite”的反引力材料,并利用它的性能和作家贝福德一起制成了飞行器。他们乘坐飞行器飞向了月球,成为人类首批登月探险者。而现实中宇航员通过560万磅重的液态推进燃料乘坐宇宙飞船抵达月球表面。
太空旅行
预言时间:1964年
预言者:阿瑟·克拉克出处:如果评价一个科幻小说作家的标尺是,他幻想的东西有多少在未来成为现实,那么克拉克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或者说,他更像一位科学先知:早在1945年,他就预言人类能够依靠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全球通信;1964年,他在其著名的科幻小说《2011:太空漫游》中第一次描绘了计算机智能和人类的星际旅行,并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一起将小说拍成了同名电影,1968年电影公映。一年后,美国宣布启动阿波罗登月任务。当阿波罗号飞向月球的时候,他参与了电视解说,美国政府称克拉克“为人类登月提供了必要的智慧动力”。
现状:太空探索取得的早期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载人太空飞行和太空旅游的无穷想象。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太空冒险公司促成了世界首批私人太空探索者的太空之行:2001年4月28日,美国商人蒂托成为造访国际空间站7天的第一位自掏腰包的游客,紧随其后的是2002年的南非巨富马克·夏托沃斯,2005年,美国科学家兼企业家格里高利·奥尔森成为了前往太空旅行的第三人。
尽管太空旅行现在看起来仍是“富人俱乐部”,但在未来,“平民化”将逐渐成为现实。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意味着人类智慧的不断进化,正如克拉克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他从未成熟,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成长”。
人工智能
预言时间:1950年
预言者:阿兰·图灵
出处:“Robot”一词,来源于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 1920年发表的剧本《万能机械人》。据恰佩克在一封短信中表示,Robot 来自捷克文的 Robota,意为「劳力、苦工」。
如果说是代替人力在生产在线进行组装作业的机械手臂,或是在家里钻来钻去吸地板的Roomba,或是像 Aibo、Pleo 这样能跟人进行简单对话的机器宠物,那这种“机器人”其实就像电脑一样,早已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我们生活当中。但真正所谓的“人工智能”,即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是否可能出现, 却始终争议不断,AI研究的高潮和低估也交替出现。
1950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阿兰·图灵发表了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他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名号。图灵在这篇论文里预言了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的可能性,并第一次提出了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
现状:正如图灵在其论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距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仍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科技进步,大型系统管理、文书工作等都会逐渐电脑化,会唱歌、陪伴老人、照顾孩子的保姆型机器人已经出现,深蓝也早已成为了“世界棋王”。美国未来学家、发明家雷?库日韦尔甚至预言,人工智能将于2029年达到人类智力的水平,机器人将具有同人类一样的思想,甚至情感。人与机器将不再界限分明,人类文明进入人机合一的新时代。但目前为止,这些仍是科学家们在各类AI研讨会上争执不休的问题,谜底仍深埋在引人憧憬和想象的未来。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