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你坐床头,哥哥在底下瞅,恩恩爱爱细绳荡悠悠……“悬丝诊脉”的行医程序无需描述,看过《西游记》的都记得。这个医疗手法的创意缘起,应该是受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影响;其执行手法,大概是受俗语“一根绳上的俩蚂蚱,我死了你特么也没好”启发,充分展现了“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医患关系。
据说修成悬丝神功的医生,不但可以根据传输过来的脉搏信息判断病情,甚至能达到X光射线机的功效。民间故事说得有趣: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不舒服,于是找来了圣医孙思邈。男女有别,孙医生悬丝诊脉,随即惊呼“娘娘有喜啦”。娘娘说试试你手艺而已,绳子绑的是凳子腿。孙医生说脉象就是怀孕,你没怀孕,那就是凳子怀孕了。于是找来斧子劈凳子,凳子竟然真怀孕了——木头里有条蛀虫。我们都知道宫里只有皇上有施孕权,所以这个故事口味很重,皇上连凳子都不放过……当然,这个扯淡故事的颠覆性和修正性对中国文化还是有肯定意义的:颠覆了“龙生九子”传说,修正成“龙生十子”;更由此考证出“皇上,请上座”一语的源头。故事还没完,孙思邈接着又试一次,脱口而出:“娘娘是阳澄湖人氏?”皇后震惊到五内俱焚,因为这次捆的是大闸蟹。如此神通的孙思邈,字:悟空。
忽然走神,先不考虑“悬丝诊脉”的真实性,假设它成立,假设一对恋人都是医生,假设都修成了悬丝神功,结婚拜堂时牵上红绸子,会如何对话?“怎么不早告诉我你肾虚!”“你还不是处女哪!”“可我是处女座!”“难怪没伴娘!”
走神回来,全世界都知道“悬丝诊脉”是纯粹用绳扯淡。中医的反应尤为激烈,怕这种荒谬的传言影响形象,甚至不承认它存在于中国医学史。翻查资料,确实没有,它只记录在《封神榜》、《西游记》这类怪力乱神的小说和民间故事中。
但对于“悬丝诊脉”的真实性持肯定态度的,也不是没有。网上有资料说,上海某博物馆里有一张慈禧被陈姓医生“悬丝诊脉”的照片。我没去过这个博物馆也没查到照片,但隐约觉得也有可能。如果陈姓医生是陈医生Eason,恰好慈禧又是他的歌迷,粉丝见偶像心潮澎湃心跳加速,估计能颤动绳子看看病。同样对“悬丝诊脉”持肯定态度的,还有清宫太医,说确实有这种形式。但也只是形式而已,绳子不可能把脉动频率和病患信息传递给医生,除非在患者和太医身上各开一个洞,插上USB传输线。太医自己也承认,做“悬丝诊脉”只是拴好绳子装样子,诊断后会私下问询太监和宫女再开药方,即所谓“线下沟通”。
从科学角度分析,“悬丝诊脉”也确实扯淡。但也不能排除其科学性。丝线诊脉与听诊器工作原理稍有类似,理论上机械波是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的。利用固体可以传声和振动的原理,来辨别病人的脉搏跳动不同以辨别病情。但听诊器的原理是,物质间的振动传导通过听诊器中的铝膜,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波长,达到了人耳能接收到的范围,同时减少能量在振动中的损失,并遮蔽了其他杂音。听诊的目的是接收声音信息,而“悬丝诊脉”要接收的则是脉搏震动信息。医生必须凭借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以弱电通讯角度分析,手腕、线、手指的系统损耗和干扰实在太大,一阵微风信息便飘散了,用鲍勃·迪伦的话叫“答案就在风中飘”。
此外,接受信息的器官也不一样,耳神经的敏锐度远远高于手指的触觉神经。当然,通过相应的专业训练,手指的触觉感受器能够具备对细小差别进行精确分辨的能力。但即便是这方面的卓越代表、日本男优御三家之一的加藤鹰,对由绳线传来的脉搏震动也无力做出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悬丝诊脉”是不可能的,是扯淡的。
不过“悬丝诊脉”这种医疗手法却是充满生活情趣的,彼此都知道是在扯淡,就边扯绳边扯淡。绳子短:“娘娘咱俩翻花绳呀。”绳子长:“娘娘咱俩去百米终点拉线吧。”再长:“娘娘放风筝不?”一条绳上的患者和医生,情绪像蚂蚱一样欢快又放松。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