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已尽”,这是古代史籍中,解释朝代覆亡最无可辩驳的终极原因。在自视为“科学昌明”的现代,要反驳它很容易,只需要一句“这不过是封建迷信”。但对1644年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来说,“天命已尽”这个词很可能是再恰当不过的形容。
恐怕再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一样,如此符合人们心中王朝末世的形象——苛捐杂税、官员贪腐、盗匪横行、异族入侵,这些人为因素当然足以使一个王朝奄奄一息,但这一切人祸背后的原因,恐怕还是要落在天灾身上。
从1626年开始,大明王朝就受到一系列天灾的打击,首先是蔓延华北五省的特大干旱,其中尤以1633年到1643年的全国性大旱影响最为深远。再加上山西、直隶境内异常的冰雹,江南地区出奇的酷寒和降雪,沿海地区的雷暴大雨,于是,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灾害天气导致农作物歉收,饥荒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战争与饥荒结合在一起,终结了国祚270年的大明朝。
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时,留下了一句悲怆的呐喊:朕非亡国之君。他答对了,要了大明朝的命的,是“小冰河时期”——灾荒和游牧民族南侵都由此产生。
因为冰冷干旱,降水线南移,造成北方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退化。蒙古与满洲人的南侵,正是这种气候影响下的结果。当时的东北地区,同样饱受干旱蹂躏,努尔哈赤家也没有余粮,他们只能南下抢掠,满洲人(或称后金)的南侵也是因为日子没法过了。
这是一场遍布全球的气候异变,这场气候异变在1300年左右突然发生,原先温暖的天气陡然变得异常寒冷,气候学家将其称为“小冰河期”。
这是一段长达五个世纪的漫长的寒冷时期,直到1830年左右,这一记“寒冰掌”的威力才逐渐消散。不过在此期间,已经有数千万人因为这场气候异变而丧命,被断送“天命”的国家,更是难以计数。
冰河时代:人类智能的开始
寒冷这条“死线”恐怕是人类的宿命,整个人类历史,寒冷的气候总是扮演毁灭者的角色。前面提到的大明帝国的毁灭只是它一次微不足道的爆发而已,它威力总爆发的一次,差点让人类步了恐龙的后尘。它叫“冰河时代”。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词时,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毛茸茸的树懒、猛犸象、剑齿虎,还有那只总是抱着松果不放的小松鼠。但如此一派温情脉脉的画面绝非冰河时代的真相,这是一个长达数万年的冰河期,地球就像被放进了冰箱里,人类要极力地在极寒地区生活下去。
树懒、猛犸象和剑齿虎共同守护人类脆弱的苗裔向温暖的南方迁徙的故事只能发生在电影里,在现实中,这四者相遇唯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在一番惨烈的搏斗之后,只留下一个,肚子里装着另外三个。
不过幸运的是,人类终于能在这场残酷的竞赛中成为留下的那一个。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人类学会了通过虚张声势的攻击和喊叫,把猛犸象赶到悬崖边上,再逼着它跳下去。
酷寒的天气逼迫人类不得不学会狩猎和捕鱼来获取热量和蛋白质。为了御寒,人类就必须学会利用针线,将毛皮缝成合身的衣物。一位考古学家曾经试着按冰河时代人类的方式做了一身鹿皮衣服,发现衣服的保暖效果优秀得令人难以置信,可秒杀任何知名品牌的户外冲锋衣。
而人类之所以能做到这一切,是因为他拥有 “智能”,这一切都发生在距今5万年前,恰好是冰河期进入极寒期的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放聪明点,他们学会了追逐动物的脚步,学会预测四季的循环,从候鸟的规律性迁徙中发现南方可能是更暖和的地方。他们能穿着厚厚的衣服去寻找希望的世界。考古学家将其称为“冰河时代的革命”。
小冰河期的历次革命
冰河时代后面的故事,就像一个冷笑话了。因为当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又出现了两次小冰河时代,它给人类带来的,是另一种革命——社会革命,不过全都是以战争的形式展开。
第一次小冰河时代开始于公元前1世纪,一直蔓延到公元6世纪末才勉强结束。对当时的中国统治者来说,这次冰河时代开始得相当不合时宜。因为有位君主正准备开展他最野心勃勃的社会实验——全面复古。他的名字叫王莽。
小冰河时代到来的第一个征兆就是公元前29年,中国的史书记载了这一年“四月,雨雪”,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紧接着是夏季,“大雨水十馀日”。其后三年,黄河连续泛滥,四郡、三十二县受灾,十五万倾农田被淹,冲毁官亭、室庐将近四万余所。而此时在位的汉成帝正和中国历史上大美人之一的赵飞燕打得火热。外戚王氏家族借此迅速崛起,直到王莽篡夺了西汉的皇位。
如果王莽在气候比较温暖的时代开始他的改革,以他当时一发不可收的人气,也许会成为后世儒生推崇备至的偶像,他的“新朝”也许会延续下去,光武帝刘秀只能继续做他那腐朽的土豪。
但问题是,王莽统治的公元8年到公元23年,恰好赶上小冰河期第一次极峰的到来,冷得超乎寻常。干旱和洪涝灾害连年发生,在世人看来,这是上天在否定王莽这名篡位者的统治。绿林赤眉军的叛乱很快席卷全国,最后要了这个篡位者加改革家的命。
小冰河时代的第二次极峰到来更是一场巧合,偏偏与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时代及之后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相重合,干旱和饥荒如约而至,根据史书记载,“谷一斛五十万钱”,“人相食”的记载不绝于史书。于是,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拉开序幕。然后演绎出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故事。
整个三国时代,天灾与饥荒一直不断,当晋武帝司马炎再次统一中国时,他发现自己不过是军事上占了优势而已,因为他的王朝仍要经受小冰河极峰的考验。
晋朝所面临的困境已经不仅仅是旱灾和饥荒,同时还有受到寒冷空气逼迫而南下寻找温暖地带的游牧民族。公元316年是最寒冷也是最干旱的年头。即使是天子脚下的长安也发生了大规模饥荒,斗米甚至卖到黄金二两。晋愍帝司马邺也只能用酿酒的曲饼来充饥。匈奴人刘聪的军队兵临城下,兵尽粮绝之后,司马邺选择投降,西晋灭亡,中原也第一次被胡人占领。
由此,中原汉人开始向南方迁徙。之前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南方,如今却成为了富庶之乡。士族的南迁带来了北方的文化,而商人和农民的到来则发展了南方的经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小冰河时代的寒冷攻势下被迫向南方转移。到6世纪小冰河时代结束时,南方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而且从此再也没有迁回北方。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就在小冰河时代的寒冷逼迫下完成了。
而第二次小冰河期的直接后果,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明帝国灭亡。但这远远不是全部,它给人类历史带来的最大后果,却发生在西方。
西方:冰冷的产业变革
西方在1300年左右开始感受到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寒意。1258年的大型火山爆发导致所谓的“如冬之夏”。在此之后,就是1316年恐怖的“大饥馑”,在法国,一个又一个村庄在陷入饥荒的绝望中消失,一些勉强存活下来的人甚至靠猫、狗为生,饥饿的乡民开始将手伸向自己的乡邻和亲人。
20年后爆发的黑死病又为死神助了一臂之力。而黑死病的传播,恰恰也是因为小冰河时代严酷干旱的气候。这场瘟疫爆发的地点是中亚地区,中亚的游牧部族为了寻找新鲜牧草不得不向更远的地方迁移,于是,携带着鼠疫杆菌的跳蚤也跟着宿主四处蔓延。1346年,随着蒙古大军征服的铁蹄,鼠疫传遍东亚和西欧,并在欧洲迅速蔓延。到16世纪,饥荒、瘟疫,以及随之而来的战争,导致欧洲人口锐减,耕地大片荒芜。谷物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同时上扬。
为了生存,欧洲开始农业革命。小冰河时代极峰期的间歇,人口的恢复又导致劳动力市场变化,农业生产力和产量的提高使大量农业人口可以分离出去,进行工业生产。农业和工业的繁盛也使得商业贸易变得频繁,海外市场也变成可能,欧洲扩张的时代在寒风中到来,并且奠定了今天西方中心的格局。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环环相扣,但小冰河时代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农业、工业和商业的革命。就在西方享受着小冰河时代极峰间歇带来的繁荣时,另一场极峰则开始了它的攻势,而这一记“寒冰掌”,给整个欧洲以极大的震撼。
法国:寒出大革命
1740年,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欧洲的气候突然变冷,在这一年年初,巴黎遭受了长达75天的霜冻,法国全国范围内的低温使大批作物冻死,而到了夏天,突如其来的暴雨又毁掉了正在生长期的谷物和庄稼,物价不断攀升,食物开始变得稀缺。尽管在之后的几年里偶有丰收,但大多数年头里,都是饥荒与寒冷相随。
法国的环境系统是全欧洲最脆弱的,更致命的一点是,尽管商业和工业看似相当发达,在巴黎之外的省,目之所见全是农田。全法国有超过75%是农业人口,到1780年代,法国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连续数年气候变化异常。1788年,这一年的春天天气极为干燥,7月,巴黎出现灾难性冰雹,超过1200座农庄遭到摧毁,小麦收成比过去的15年平均产量降低超过20%。
最糟糕的是,这一年的冬天酷寒异常,大雪封锁了道路,河流结冰,即使是首都巴黎也在冰雪的围困下饥饿难耐。到春天冰雪消融时,融化的雪水又淹没了数千公顷农田。粮食短缺,物价上涨,外省开始爆发零星的“面包暴动”。
到1789年7月,面包价格达到20年来的最高峰。饥饿、希望和恐惧终于将人们推上了巴黎的街头,后来的故事,就是那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名的法国大革命了。如果那一年稍微暖和一点儿的话,也许1789年就不会被铭记史册。
民族性格:也可能被冻出来
气候改变历史,确实让人泄气,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渺小无助,人根本无法胜天。有时我们看似出自人类一己之意做出的决定——譬如出兵攻打一个国家,或是国内突然爆发一场革命,但仔细考察却很可能是气候决定的结果。
18世纪的启蒙哲人孟德斯鸠,可能是最早发现气候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学者,在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气候不仅能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和风俗,甚至还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按照他的说法,他最钟爱的英国之所以能建成值得赞赏的君主立宪政体,完全是因为那里寒冷的气候赋予了英国人力量和勇气,使他们可以持续从事艰难、伟大和勇敢的行动,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生活在南方的民众,因为气候炎热,消耗了他们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轻易、自甘地落入奴隶的地位,浇灌了专制主义的土壤。
孟德斯鸠的言论在今人看起来玄乎其玄,甚至有地域歧视之嫌,而且很容易找出反例来进行驳斥——俄罗斯人曾经面对无孔不入的秘密警察和监视系统,他们无法反抗,只能在寒冬中跑到国营商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祈祷自己能买到一件大衣。
历史上著名的“风雨雪”
一场东风一把火,赤壁之下曹孟德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如果不是诸葛亮借来东风,历史全然不同。诸葛孔明装神弄鬼当然是戏说,但真实历史中,这股疾劲的东南风的确来了:“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江表传》)一场烈风吹出天下三分。
纵观历史,岂止风,无论下雨还是下雪,都可能让历史走上岔路。
风:改变历史的方向
摩西分开红海可能是《圣经·旧约》中最壮观的奇迹,经里说,摩西得了上帝引领,在红海前伸出手杖,然后海水向两边分开耸立两侧,留出一条通向对岸的狭长的过道,以色列人甩开了法老的追兵,逃出了埃及。
对于非基督徒来说,这个奇迹只能发生在书里,现实中是绝不可能的。但科学却颠覆人们一般的常识,《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使海水分开的,乃是神刮起的一阵强劲的东风。
这事可能真的发生过,科学家发现,如果东风以100公里时速连续刮上12个小时,就可能退去近两米深的海水,创造出一条陆桥,并持续4个小时,让以色列人通过。但风力一旦降低,海水就会迅速复原,如此一来,后面的埃及追兵,就会被淹死在海水里。看来上帝的神迹很可能是真的,大风救了以色列人一命,也永远地改变了历史。
没有什么比风更加反复无常了,就像人类反复无常的命运一样。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是一场决定整个西方文明前途命运的决战。波斯人派出由1000艘战舰和25万人组成的庞大海军舰队,希腊海军只有区区380艘舰船和6万名士兵与之敌对,比例如此悬殊,希腊人胜算极小。
但地中海的季风拯救了希腊。当上千艘波斯战舰拥进这条狭窄的海峡后,飓风咆哮而至,海面掀起巨浪,波斯人难以驾驭船只,而希腊人则处于迎风处,便于操控。海战结果不言而喻,遭受惨败的波斯人军心涣散,永远退出了与西方争锋的舞台。
无独有偶,对1274年的日本来说,也因为一场“神风”得以幸存。那场飓风将装载着4万蒙元大军的舰队吹上了西天。
雨:历史的拖延症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大雨,在公元前209年8月瓢泼而下,这场大雨下个没完,使一支遣戍渔阳的小部队耽误了行期,按照那两个小头目陈胜、吴广的说法,误了期限,是要砍头的。于是这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迟到士兵,在权衡了一番后,决定群起暴动。正是这次被大雨激起的暴动,最终推翻了大秦帝国的统治。
“砍头说”其实经不起推敲,按照秦律,“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换言之,哪怕你迟到十天,最多也就罚一副军甲,远到不了砍头那么严重。所以,“失期,皆斩”,如果不是司马迁考证失误,就是陈胜、吴广刻意编造出来吓唬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法盲的。
但无论如何,要没有这场大雨作为引子,这场暴动是绝不会发生的。大雨耽误的绝不只秦王朝的寿命,还有拿破仑的命运。
1815年6月17日,假如那天晚上没有下那场雨,也许欧洲的历史将重新改写。在这场雨之前,滑铁卢战场上的拿破仑一直胜券在握,尽管中途下起了大暴雨,但英勇的法军还是成功地击溃了普鲁士军队。
但问题是,这场雨一直没停,下了整整一夜。于是拿破仑决定推迟到次日中午再向威灵顿公爵的英军发动进攻,为的是地面能变干一些,毕竟当时靴子还没有设计出防滑鞋底,而呢子军装与泥水混在一起的形象确实不堪入目。
次日早晨7点,云开雨霁,拿破仑希望立刻开战,但他的指挥官德鲁奥特将军却建议他再等几个小时,“等地面硬一些”,因为泥泞不仅会阻碍骑兵的前进,还会让炮弹失效。
结果这样一拖就拖到了中午11点,法军在开始时完全击溃了敌人,但到下午4点时,普鲁士援军赶来并加入战斗,法军因为延误战机,拿破仑彻底战败,并在4天后退位。纵横欧洲的帝国梦就这样破灭了,只是因为大雨之后还要等一等。
不过就像拖延症患者总能在最后时刻过关一样,大雨的拖延有时也能缓解紧张的局势。1848年,伦敦的事态相当紧急,宪章派宣布要在肯宁顿公地举行集会,人们非常担心他们会蜂拥走过威斯敏斯特桥去占领国会和其他公共机构。
为了预防这些暴民一时兴起,整个城市进入战备状态。在大英博物馆,人们在屋顶放了不少砖头,准备让那些胆敢占领这里的人脑袋开花。
而许多国家机构的公务员则配备了生锈的大刀和火绳枪,这些武器“对胆敢靠近它们的人和使用它们的人都同样危险”。而这场反占领的总指挥,正是当初在滑铁卢一役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这本来能为“政府军”增加不少胜算,但问题是,这位昔日的沙场骁将如今已经82岁了,耳不聪目不明。
这场集会最终没有举行,原因是突然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宪章运动的成员觉得在酒吧里喝酒,可能是比占领国会更好的选择。一场暴民革命就这样被大雨扼杀在摇篮里。
雪:最冻人的战士
“俄罗斯有两个最可信赖的将军——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沙皇尼古拉二世如是说。俄国人酷爱冰雪,以至于他们会以赤身裸体地在雪地里洗澡作为健身游戏。
俄罗斯的冰雪攻势不止一次帮助他们抵御外来侵略。1709年,英气勃发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打算去征服整个冰雪王国,但他犯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错误——没带足够保暖的衣服。在远征的路上,瑞典大军不仅一路上丢盔弃甲,还丢了不少被冻掉的耳朵、鼻子和手指头。也正是在这次大战中,赫赫有名的沙皇彼得一世大帝在欧洲人的视野中崛起。
查理十二世之后,第二个胆敢挑战俄罗斯寒冷的,是已经拿下半个欧洲的拿破仑皇帝。1812年,拿破仑调集60万大军进攻俄罗斯,一路连战连捷,直取莫斯科。当这群满载而归的军队打道回府时,俄罗斯开始显露出它狰狞严寒,零下40度的超低温和暴风雪彻底摧垮了法国大军,拿破仑帝国也随着这场战争的失败而终结。俄罗斯再次崛起,成为在欧洲说一不二的巨头。
最后一个试图挑战冰雪帝国威权的,是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希特勒对攻下俄国太过自信,以至于他的军队带好了专供红场胜利阅兵时穿的军礼服,却忘了冬装。接下来的故事是前两次历史的重演,抗冻的苏联红军裹在厚棉衣里向冻得瑟瑟发抖的德国人发起反攻,从莫斯科的冬天,到斯大林格勒的严寒,欧洲战局就此逆转。 (文/李夏恩)
评论
下载新周刊APP参与讨论